论《琵琶记》“大团圆”结局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docVIP

论《琵琶记》“大团圆”结局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琵琶记》“大团圆”结局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doc

PAGE  PAGE 5 论《琵琶记》“大团圆”结局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摘 要】高则诚《琵琶记》中的“大团圆”结局历来备受争议,但从审美意蕴的层面上看,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使观众寄寓的悲剧快感审美愉悦得到释放;而在文化内涵上,“大团圆”结局是以“中和观”与“因果报应”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琵琶记》中“大团圆”结局在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上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琵琶记》;“大团圆”;审美意蕴;文化内涵   《琵琶记》代表南戏艺术的最高成就,其成为经典的地位自徐渭《南词叙录》中记载的朱元璋的奖掖开始:“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日: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措,贵富家不可无。”1从最高统治者的推崇到平民大众的认可,《琵琶记》经典地位一步步确立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大团圆”结局随着《琵琶记》的“经典化”过程渐成定格的,演变为一种带有形式主义特征的主导性叙事模式。多年来,《琵琶记》“大团圆”的结局备受争议。但无论从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还是传统文化内涵来看,《琵琶记》“大团圆”结局都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所在。   一、审美意蕴――悲剧快感和审美愉悦的释放   从审美层面而言,“大团圆”是中国戏曲的普遍审美取向。朱光潜曾指出:“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样转危为安,剧本给人的印象很少是阴郁。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时间)就有过五百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剧的。” 2由此不难看出“大团圆”结局在元代戏曲中的普遍性,甚至因此成为被批判中国古典戏曲不存在悲剧的重要原因,但这样的定论难免有失偏颇。   对于《琵琶记》而言,观众对其进行观赏后所引发的悲剧美感或悲剧快感,是《琵琶记》“大团圆”结局必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对剧中人物产生怜悯、同情、伤感等情绪,更重要的是观众自身的情感随剧情发展得到宣泄,而这个过程又与??物形象的塑造密不可分。其中,对蔡伯喈的形象塑造尤为成功,董每戡先生曾指出:“塑造这样复杂、细致、左右摇摆、矛盾的人物,在高明以前还没有过。” 3高则诚突出了蔡伯喈内心的“挣扎”,而蔡伯喈的挣扎主要源于他的负约而不负心。   在蔡伯喈身上,观众看到的是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而这又与传统伦理纲常和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密不可分,使观众更深刻地体验蔡伯喈的矛盾与无奈,同时感受其深刻性和社会价值所在。   而相比之下,女主角赵五娘的形象更是获得了普遍的认可。顾学颉先生况:“赵五娘这个人物是大家肯定的。我认为她是古典文学中空前绝后的塑造得很成功的典型人物。” 4赵五娘的性格贵在苦难中的坚持,尽管经历连年灾荒、贪酷的官吏、公婆的猜忌、伯喈的负约,但她依然坚守传统伦理道德,并一贯始终。   这般境遇悲苦而又一片冰心的赵五娘,不能不使人为之怜悯、同情乃至愤慨。《琵琶记》的旧本结局为“马踏赵五娘”,赵五娘悲惨的结局为许多民众所反对。俞平伯先生曾指出:“人民是热爱赵五娘的,人民不愿赵五娘被马踹死,甚至于不愿她的丈夫遭到雷劈……为了赵五娘而改写了这两个人物,使他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同时也能使群众满意。” 5这也是新本《琵琶记》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观众寄托在两位主人公身上的悲愤、怜悯等情感,只有随着“大团圆”的结局才能得到最终释放,同时也使其悲剧快感和审美体验得到最终宣泄,满足观众圆满自足的审美愉悦。   二、文化内涵――“中和观”与“因果报应”说   “大团圆”结局不仅可以在审美层面上找到根源,也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上得到体现。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戏曲的叙事影响深远,尤其是儒家的“中和观”。而这种“中和观”反映在戏曲中,正是“大团圆”的结局。王国维先生《红楼梦评论》指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6这种“乐”的精神正是戏曲本体性的体现。也就是说,剧中人物无论遭受多么悲惨的遭遇,其结局都会得到相对的圆满,这正体现了中国人的尚圆情节,是戏曲终极审美精神的体现。   而《琵琶记》中,蔡伯喈由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的“三不从”,最终沦落为“可惜二亲饥寒死,博得孩儿功名归”的结局;赵五娘更是经历多年悲惨遭遇后不得不接受两女共侍一夫的结果。但所有怨恨愁苦却在蔡郎的承认与牛小姐的退让中迅速地烟消云散,剧情随之在“一门旌表”的赞扬中以圆满和谐的喜剧终场。这样的由悲转喜的结局不免有些突兀,一方面在作品内容上以喜衬悲,更加凸显其悲剧意蕴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在深层文化意蕴上,反映了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