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美学论稿》.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教育美学论稿》

前?言 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尽管是对某一问题深思的结果,但却不一定是熟虑的 产物。顿悟只是瞬间的事,若由此想去完成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得付出 大量的、艰辛的劳动了。 自树起“教育美学”这面旗帜至今,已近十个年头了。提出这一命题时 的兴奋,随着研究的深入已逐渐降温。因为我们发现“更有早行人”。但是, 我们之所以仍能矢志不移地坚持十载春秋,是因为我们同时也发现我们的起 点和归宿与别人不一。有人提出教育美学而研究的只是教育的艺术或艺术性 的教育;有人提出教育美学而仍立足于“借美育人”(借教育之外的如社会 的、自然的、艺术的美)。我们倡导的是“立美育人”(立教育自身之美, 当然不否认“借美”),认为正由于教育过程中本身有美或美的因素,“教 育美学”才可能成立。 于是,我们赴京访学,搜集资料,开展研究,以挖掘教育过程中美的因 素为前提,以把美贯串于教育过程各环节为终结。我们能够做的更多的可能 是后者(它近似于建立一个教育学的分支);但我们企望做得更多的是前者 (它近似于建立一个美学的分支)。当然,前后两者可能本身就是一贯的, 至少是不相悖的。《关于建立教育美学的构想》、《教育从艺术中吸取些什 么》、《论教育美学的本质》、《论教育美学的特性》等理论性的系列论文 便由此发表了。在进一步的、具体的研究中,我们又发表了《论教学的“情 知对称”问题》、《启发式教学新解》、《论审美的心理需求与发展》等更 近于实际的系列论文。由论题到论文再至系列论文,教育美学的板块阵容业 已构成,只要串引一条线索,便可望构筑大厦了。?? 年际,湖南教育出版 社陈民众先生对我们的研究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但他又站在严谨的科学立场 上提议:不号称“学”,可望成书。我们汗颜,在痛恨能力有限之同时,又 叹惜资料之贫乏。但我们心高,不想生产这个“早产儿”。 再孕,又是五年。我们曾分别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和湖南教育学院教 育系先后开了三届“教育美学”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认识和 研究都得到了一定的升华,然而不满意的东西也愈来愈多。这是“学然后知 困,教然后知不足”吧?难怪孔夫子都“述而不作”,吾辈之人,何能何德? 在书稿羞于面人之际,又蒙本书责任编辑翦开明先生垂青,并转变了我们的 想法。我们以为,只有面世,求教于大方之家,得时贤之赐教,能人之指点, 出身贫寒之家的“丑小鸭”方可吃百家食而成“美天鹅”。 基于这样的自慰,加上“论稿”二字,也就心安理得了。 作者 ?? 年 ? 月于岳麓山下。 教?育?美?学?论?稿 郑钢?杨新援?著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文明社会正处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教育 的不断普及、教育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 的活力。然而,要使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适应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培 养出自由、和谐、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对全部教育活动进行总结性 的思考和前瞻性的设计。这是教育理论和实践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的 本性之所在。 当然,思考和设计可以仁智互见,众说纷纭。但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社 会活动,那么一切关于教育的思考和设计都离不开对以往教育的正负效应的 考察,离不开对现代社会给人格发展提出的要求的考察,一句话,离不开站 在人类发展的必然性高度对教育的思考。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正是在这种思 考的基础上,我们才把注意力投放到一个新的领域中去,才导致我们提出教 育美学这个范畴。 ?以往两种极端的教育模式及其对人性的损害 在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观点、思想和活动方式不一而足, 其中有两种较极端的模式在教育实践中有着重要影响,最有代表性,在这里 有必要加以简要的讨论。 第一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人一生下来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教育的目 的就是要通过教育的灌输和整治,把既定的社会价值观、知识和经验输入人 的心灵,使人最终超然于动物之上,使人的思想和行为完全得到社会传统的 认可。这种思路支配下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绝对权威,强调外 在的知识的绝对价值,教师在教育中以惩罚威吓为手段,以灌输为方法,向 学生传授狭隘死板的教条,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被动环节,必须遵守各种 各样的清规戒律,以既定的传统的统一的人格模式作为自身成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