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读(郑家治官性根)国学导读:第三编:子学.pptVIP

国学导读(郑家治官性根)国学导读:第三编:子学.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编 子学导读 第一章 子学简介 第一节:子学的定义与范围 子学即诸子之学。 “子”在甲骨文金文中本意是婴儿 ,其后指儿女,如《玉篇》:“子,儿也。”稍后即逐渐多指男子,或为五等爵位之一,或为士大夫的通称,或为对男子的通称;东周以后常称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如孔子、老子、孙子、墨子、鬼谷子等,即后世诸子。 称诸子的著作为“子”或者子书,如《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等 。 诸子百家 后世学说的诸子百家的称呼始于《庄子?天下》之“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荀子?解蔽》之“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指》首次提出先秦、汉初学术上的六个主要派别:阴阳、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其后刘向在六家之外,又加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共计十家。(儒道墨法名农杂,阴阳纵横小说家) 《汉书?艺文志》论诸子 《汉书?艺文志》分出儒家六经及论语、孝经、小学等列为《六艺略》,再别列《诸子略》 ,儒家被列于《诸子略》之首,包括孟子以下儒家诸子,说:“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并论述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诸子学 《四库全书?子部总序》:“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区而列之,名品乃定;其初亦相轧,自董仲舒别而白之,醇驳乃分。其中或佚不传,或传而后莫为继,或古无其目而今增,古各为类而今合,大都篇帙繁富,可以自为部分者。” 诸子学当是与儒家经典殊途同归的思想文化学术著作,以及后世传承发展其学的相关著作,其内涵当比经学更为广泛复杂,是除儒家经典与史学、文学著作之外的古代学术著作,包括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术数、医学、天文等自然科学。 诸子著作 第二节:子学的意义 章太炎先生认为古代学术当以诸子为归。 它与儒家经典一样都是具有理性批判精神的思想文化结晶。 《文心雕龙?诸子》说:“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 四库馆臣云:“自‘六经’以来,立说者皆子书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以经学为价值核心,则子学亦根植于经学,并且影响经学,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提出了救人治世方略与社会理想图景。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上是儒道互补,政治上是儒法互补,诸子思想已占半壁江山,至于其他方面,则诸子的内容更丰富,影响也更大。 一、诸子奠定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石 子学的哲学意义: 在本体论上: 先后主要有六种观点。其中先秦三家:一是“天本论” ,二是“道本论” ,三是“气本论”;魏晋以后三种:一是“无本论”,二是“理本论”,三是“心本论”。 子学的哲学意义 在认识论上: 首先是重视探讨天人关系,建立思维模式。主要有“天人感应论”、“天道自然论”、“天人合一论”等。 其次是探讨知行关系。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程序,把行看得比学文重要。老子根本否认行对知的意义,认为“不出户,知天下”,出之愈远,知之愈少,并提出“涤除玄览”的直观体验方法,作为求“道”的根本方法,而庄子则持齐物论,即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有不可知论的倾向。程朱理学提出“知先行后”说,阳明心学提出“销行以归知”的知行合一说,王夫之提出知行统一,由行致知,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推进到最高阶段。 子学的哲学意义 三是探讨名实关系,涉及逻辑学。孔子首倡“正名”,认为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名必可言,言必可行,具有名实相符的思想。墨子重视对实际事物的选取,认为空泛地讨论事物之名没有意义,关键在于对实际事物作出正确的选择。道家以其虚无之道否认名可表实的功用,认为道不可名。战国名家惠施主张“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公孙龙主张“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后期墨家意识到不同之名所指之实的范围不同,把概念分为达名、类名、私名,即普遍概念、类概念、专用名称。荀子提出“制名指实”、“约定俗成”的原则,主张实同则名同,实异则名异,以实为制名的基础。 子学的哲学意义 第四是形神关系。 《管子?内业篇》提出“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的形神论,有二元论倾向。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形是神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形成了两大派别:一派主张形神相离,认为精神主宰形体,形体灭后精神可以独立存在;另一派主张形神相即,认为形体是精神存在的前提,形在则神在,形灭则神灭。 子学的哲学意义 历史发展观上: 先秦时期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