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有一份上海城市生活备忘录.docVIP

方寸之间,有一份上海城市生活备忘录.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方寸之间,有一份上海城市生活备忘录.doc

方寸之间,有一份上海城市生活备忘录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糖纸头不仅给生活增添了一丝回味,也为精神审美平添一抹亮色。   一张糖果包装纸,一纸歌片,一块巴掌大小的年历片……粗心大意的人随手便扔的东西,到了有心人的手里,却从一张、一片,汇集成一张张、一片片。时过境迁,再拿来翻看时,你会发现,这已经远远不止是糖纸头、年历片,而是厚厚一叠有关上海城市生活的备忘录。   零食奇缺的年代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就是这样一位有心人,他的家里至今还收藏着五六本糖果包装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蜡纸做成的一张张五彩斑斓的糖纸头,至今依然保留了鲜活的色彩。      “上海在开埠之前,最普及的糖果是用面粉手工做的麦芽糖,没有包装纸的,糖纸头其实是西方休闲文化传过来的东西。”钱教授说,“这也说明海派文化是非常善于融合西方文明,吸收新时尚的。”   对于自己收藏的这几大本糖纸头,钱教授如数家珍:“虽然上海解放前就有糖纸头了,但是最好看的还是1950年代,公私合营前后。”   当时人们的舌尖,远没有如今那么多的零食可供选择――糖果,成为少数几种可以拿来消遣、解馋的零嘴,物美价廉,不光小孩,连大人也爱吃糖。各式各样的糖果真是应有尽有,单论糖的品种,盛况超过当下。   马宝山糖果厂,益民食品一厂,伟多利糖果厂,天山糖果厂,大众食品厂……都是当时出名的大厂家,生产的太妃糖、牛轧糖、果汁糖、硬糖、软糖、棒头糖,看名字就知道是很时髦的――比如“太妃糖”是“toffee”的音译;“牛轧糖”是“nougat”的音译,又叫“鸟结糖”、“纽结糖”;“求是糖”来自“juice”;“白脱”来自“butter”;司考奇来自“scotch”;“沙四糖”来自“sauce”,又译为“沙士”。   直到现在钱教授还清楚记得这些糖果的滋味:“沙四糖”是一种颜色像可乐,但口味与可乐殊有不同的糖果,味道很不错;而“求是糖”虽然来源于juice(果汁),却不只是果汁糖,而且还是奶糖――益民食品一厂出品的光明牌“奶油可可求是糖”,糖是厚圆形,有点高低不平,白色糖果上还有几圈咖啡色的条子,放在小孩嘴里,盘都盘不过来。   想当年,光是太妃糖,就有将近百种,既有现在常见的奶油太妃、巧克力太妃、椰子太妃,也有现在的人想都想不到的――葱香太妃、白菊太妃、金橘太妃、茄汁太妃、牛肉汁太妃!在那个花生、瓜子都稀缺的年代,牛肉干什么的更是只存在于想象,而糖果却能幻化出人们渴望的滋味――牛肉汁太妃、鹅腿香脂糖、杨梅水果、文旦糖,满足了人们对于零食和水果的味蕾需求。   “硬糖一分钱一粒,软糖两分钱一粒,一直到70年代都还是这样的价格,所以大家都吃得起。烟纸店、百货商店都有卖,买一粒都可以。小孩最向往的是过年,可以敞开吃糖――那时候谁家里来了客人,假如桌子上没有糖,那是很坍台的事情。小孩看到一碟子糖,先挑好的放进口袋,比如元宝糖,里面有果酱夹心的,就特别抢手。”   糖纸头充当了美术启蒙   和各色糖果一样百花齐放的,无疑就是配套的糖纸头了。大家一面吃着各色糖果,一面还诵着一支童谣:“红黄蓝白黑,橘子柠檬咖啡色”――上海的颜色称呼,似乎也从吃糖果中叫出来。   “上海有许多海派画家,或画扇面,或画年画、国画,后来又在西洋画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月份牌、广告画。到了50年代,随着解放后月份牌、广告画的消失,这些画家纷纷转入连环画、儿童画创作,其中有些绘画高手被手帕厂、糖果厂请去,开始设计出一些富有文艺素养的作品。”钱乃荣说,“50年代上海的糖果生产相当发达,销往全国各地,糖果厂互相竞争,糖果的质量和糖纸头的图案质量也承受着优胜劣汰的考验,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地方国营开始时,还有着糖果业竞争的余威,而且加以有力的调整,作为海派文化生动的一角――一方糖纸头上的小小的丹青春秋,就这样蓬蓬勃勃发展起来。”   在《糖纸头――海派文化的童年情结》一书中,钱教授写道:“对我小时候艺术头脑的开发发生最大影响的,倒不是每周一次的图画课教育,恰恰是糖纸头和花绢头这两样东西。50年代一角几分钱一块的手绢上,有着令人入迷的高水平的图画,类型也五花八门。每逢放学回家,我常常会偷偷走进淮海中路的妇女用品商店去看上几眼,但因为我是个男孩子,不可能花钱去买手绢而只为收集。不过,每次吃了糖果以后留下的包糖纸,我和不少女孩子一样,把它们拉平压平,或像对待邮票那样,放在清水里漂洗干净以后贴在玻璃窗上,这样吹干了以后的糖纸头,就像没有包过糖似的,非常平整,我把糖纸头每一页夹着一对,让它们舒舒服服地躺在我用过的课本里。这些糖纸头,居然也因为夹在《平面几何》这样的教科书里,躲过了‘文革’扫‘四旧’,闯过了发大水和多次搬家,保存了五六本……” 歌片诞生于1950年代中期。   回头再看,50年代的糖纸头有个仿佛约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