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2.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对点训练.docVIP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2.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对点训练.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2.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对点训练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 2.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对点训练 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一个农夫可以养活好几口人,这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能较好地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促进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并非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大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排除D项。 2.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 C 解析 古代中国是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关系着地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坊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情况,A项错误;土地集中不等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B项错误;农业技术的进步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曲辕犁的使用和推广,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从而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C项正确;海外贸易只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D项错误。 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事例概括出男子、妇女在社会分工中“不同”与“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寻找选项与观点的对应性。“与男子共其劳”说明A项说法不妥,排除;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排除。答案为D。 4.“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答案 B 解析 由“其所盛种粒……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属于播种工具。由此可知B项正确;A项是汉代出现的二牛抬杠法,可以排除;C项是曹魏时期出现的人力灌溉工具翻车(即龙骨水车),排除;D项为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可以排除。 5.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水陆失宜”等信息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政府必须进行合理治理,故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曲解;C项与材料反映的现象相悖;D项中的“全凭”说法绝对化。 6.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信息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缩小,这说明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选B项。材料没有提到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也不能说明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更不能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彻底南移是在南宋时期,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7.据古籍记载: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可灌溉,亦可排涝。此记载所涉农具为(  )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风力水车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龙骨叶板用作链条”“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灌溉”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灌溉工具,故可排除A、C两项。材料中描述的灌溉工具借助的是水力,而非风力,故排除D项。答案为B。 8.《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此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封建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