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法课件.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理学实验法课件.ppt

心理學實驗法 小樣本實驗設計法 近代心理學的實驗設主流是大樣本設計。在一個大樣本設計的實驗中,一個「實驗情境」就可能包含幾十個受試者;所以有的研究最後可能會用一百名以上的受試者。然而心理學研究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設計的。早期的心理學研究用的受試者很少,有的研究甚至只用一個受試者。這種只用很少受試者的實驗設計,被概稱為「小樣本設計」(small-n design)或「單樣本設計」(single-subject design;因為因為許多實驗只用一位受試者)。 實驗設計的演變史 如單以研究的樣本數來看,心理學的研究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小樣本設計為主的年代(1930年代以前),以大樣本設計為主的年代(1930到1970年),重新接受小樣本設計的年代(1970以降)。 造成早期的心理學家採用「小樣本設計」的原因有兩個。 (一)早期的心理學家受到自然科學的影響極大,所以他們積極的做研究來描述實驗變項與行為之間的功能關係(亦即,描述「當一個變項發生變化時,行為跟著會產生什麼變化」),並提出「定律」(laws)來解釋變項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更重要的,他們認為一個有用、有效的定律必須是一個能解釋「個別」受試者行為的定律。 (二)早期的心理學家已經注意到研究資料的隨機變異問題;亦即,受試者在研究中的行為常常不知道為了什麼,就改變了。例如,受試者面對著一盞小燈,實驗者告述受試者「當燈亮時,盡快的按燈前面的鍵」。在這麼簡單的實驗中,我們都會發現: (1)不同受試者的「按鍵時間」不同。 (2)同一位受試者在兩次嘗試中的按鍵時間也不一樣。 雖然當時統計學還在萌芽階段,「推論統計」的概念甚至還未出現,但是研究者已經知道「要估計一位受試者的反應,最好估計數是這位受試者所有反應的平均數」。所以,為了穩定評估一個變項對行為的影響,研究者便在實驗中讓受試者做許多嘗試,並用受試者在這些嘗試中的反應平均數來代表這名受試者在變項影響下的行為反應。 在這兩種因素的影響下,早期的心理學研究者(例如,研究「制約學習」【conditioning】的 Pavlov,以及研究「心理物理」【psychophysics】的 Weber 和Fechner,與研究「知覺與意識」的 Wundt 等)便很自然的在研究中採用某種「小樣本設計」來收集資料。那個時代的研究者最常用的「小樣本設計」是「獨立嘗試設計」(discrete-trials design)與「個案研究」(case report)。 實驗設計的演變史 統計學家(例如,Fisher)在二十世紀初(1920、1930年代)發展出推論統計的概念。心理學家很快的發現,資料的隨機變異問題可以藉著推論統計的分析技巧加以處理。因為推論統計需要大量的受試者,以符合「推論統計對資料的假設」,及達到理想的「統計檢驗力」,所以從那個時期開始,「大樣本設計」(group-subject design)便成為心理實驗的主流,而統計學也變成心理學家的必備知識了。 「大樣本設計」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常態後,「小樣本設計」的研究便很難在心理學的主流期刊上找到發表的空間了。然而,在這樣對「小樣本設計」不友善的環境中,仍然有一群以 B.F. Skinner 為首的行為學派心理學家仍然不做大樣本實驗,不用推論統計檢驗實驗結果的穩定性;他們繼續以小樣本設計的方式做研究。這些研究者除了一方面延續過去「小樣本設計」的研究方式,另一方面也從兩個方向增加研究結果的穩定性。 (一)用電子儀器控制實驗的進行,使實驗環境和實驗過程變得更穩定,以減低資料的隨機變異。 (二)發展一個比「獨立嘗試設計」更有效的實驗設計方式;這種被稱為「基準線設計」(baseline design;見 Bordens Abbotts,1988)的實驗方法是工具制約實驗最常用的設計。 實驗設計的演變史 因為心理學「派典」(paradigm)的轉變,1960年代以後的心理學家對心理學的使命、研究議題、研究方法的看法都和行為學派的學者不同,所以行為學派學者使用「基準線設計」所做的實驗也從心理學的主流期刊消失,他們的研究只會出現在類似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可譯為「行為的實驗分析期刊」)這種行為學派學者自行籌組的期刊上。當然,研究派典轉變的影響所及並不只限於行為學派,各種「小樣本設計」的研究都很少出現在主流的心理學期刊中。 近年來,這種輕視「小樣本設計」的現象似乎有所轉變。一些重要的期刊也逐漸接受「小樣本設計」的研究;一些重要的心理學家相繼的以這種設計收集研究資料。 獨立嘗試設計 Bordens和Abbotts(1988)指出,「獨立嘗試設計」有四種特徵: (一)受試者在每一種實驗情境中,都要做多次的實驗嘗試,而每個實驗嘗試都會產生一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