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古典园林空间的文化探源.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型古典园林空间的文化探源.doc

小型古典园林空间的文化探源   摘 要:纵观2000余载的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不论是皇家还是私家园林,在空间上都有明显变化――“小型化”的总体趋势。通过对这种趋势的探究,可以提炼出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挖掘出“小园”独特的创作手法与艺术魅力,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化不断推进、绿化空间愈发逼仄的现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必要。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小型化;禅宗   园林作为一种丰富而和谐的艺术载体,巧妙之处在于:能在客观条件下的“小”之中给人一种主观上的“大”的心理感受,使两者协调。园小而弥深,物少而景多,工省而意境幽远,即所谓的“芥子纳须弥”、“咫尺含千里”,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展现出无限的空间联想。   1 源于汉末――园林小型化首次转折   1.1 时代背景   秦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至东汉末解体,从此中国进入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玄学的盛衰、道教的扩张和儒学的传承,世人开始追求精神的极度自由与思想上的大解放。这一时期萌发并展开的“山水审美”,与在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领域的建树,为后世的艺术发展奠定了根基。   1.2 南梁?徐勉《戒子崧》   “小园”成为一种审美的心态,最早可以见诸南朝梁代名士徐勉《为书诫子崧》中描述的自建小园。文章虽旨在言志,但前所未有的明确提出了“小园”的概念,意义深远。   虽然小园中有以小土丘建造的假山,并聚积石头、移栽果树,间杂种植花卉,以休息自娱、寄托性情,但是小园的构架建立并非是刻意的、严密组织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鲜明地提出了园林的“不在广大”,而是以“小”为好,以“小”为功德的主旨。   1.3 北周?庾信《小园赋》   小园的深入人心,离不开北朝文人庾信的名作《小园赋》。文章通过描写一所小园,抒发作者羁旅异国,想要隐居而不能如愿的乡愁。《小园赋》中虽有文学作品的艺术化夸张,但具体地记述了小园的规模、尺度、内容、布局,不失为对园林小型化最早的详细描绘。   2 唐宋中兴――小型化园林的再次发展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论韩愈》中提到:“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在园林等艺术领域中,中唐的转变也十分巨大。以中唐为起点至两宋时期,是园林空间小型化的大发展时期。   3 意境至臻――园林小型化的成熟   3.1 园论出现与名家叠山   从晚明出现了标志着造园技艺臻于完善的理论著作,如计成的《园冶》,以及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一家言》等。这些理论与园林的实例相结合,对探讨园林空间小型化的手法大有裨益。例如,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园冶》自序中,简述了为吴玄设计的“东第园”。基地的面积共1hm2,其中用来造园的用地仅为3333m2,其余为住宅用地。计成通过考察园址现状,根据地势很高、水源很深,乔木高耸、虬枝低垂等条件,以石垒山增加其高度,并挖去部分泥土增加深度,使乔木在山腰形成高低错落之势。再沿着水池边的山坡修筑亭台,在水面投下参差的倒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东第园落成之后,园主人与计成都十分满意。“公喜曰:‘从进而出,计步仅四百,自得谓江南之胜,惟吾独收矣’。”计成能在如此小园之内营造出山水画般的意境,尽收江南胜景,使人大感意外。   这种在平缓的山冈小坡、高低不平的丘陵中纵横交错的安放山石,并且以短墙环绕,密竹遮蔽等手段,使人在墙外联想到重重叠叠的奇峰绝岭、山麓溪谷的叠山手法,近似于南宋时期的山水画风,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潮流,是叠山造园手法的重要变革。   3.2 从壶中天地到芥子须弥   明末清初的园林,以江南地区为代表,呈现出小巧精致、数量众多、手法多变等特点。文人小园开始了又一次繁荣,在园林中追求“小”的风尚,变得更为主动。徐乾学在《依绿园记》中描写了依绿园“小”而无尽的韵味。“园之广不逾数亩,而曲折高下、断续相间,令人领略无尽。”   此外,园林小型化向着极致的发展,从北京的“勺园”、“半亩园”、“一亩园”,潍坊的“十笏园”,苏州的“残粒园”,南京的“芥子园”等园林名称,就可见一斑。园林空间进行了由“壶中天地”向“芥子纳须弥”的过渡,写意的表达手法逐渐成熟至一定高度。   4 展望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尽管受到国力、财力、物力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但总体上仍经历着一个由大而小的趋势。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浸在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越来越富于人文气质,而这种气质的体现是不囿于其规模,不可以空间的小大来定义,因此,也为园林空间小型化提供了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