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认真总结反思 深刻理解教材.doc
认真总结反思 深刻理解教材
全 面 落 实 四 基
第一部分:?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
关于十年课改,有关媒体已经做了很多报道,一些最早的课改实验区也开始着手做一些“总结”工作。不过,我还是觉得,这里面缺少了一种声音,或者说一种重要的视角。作为由一个国家发动的这样一场涉及千万教师、上亿学生的课程改革,在第一个十年结束的时候,非常需要总结和梳理。但总结和梳理,需要建立在理性、客观的基础之上。这里面,不可避免地涉及评价问题。虽然以十年的短暂历程来评价一场教育改革为时过早,但笔者认为,与评价有关的一些问题非常值得探讨。这里不揣浅陋,表达一些个人的观点,以求教于大家。
(一)“课改典型”的文化解读
确认十年课改是一场文化变革,正在成为共识。
但是,对于许多地方用大量“坚硬”的数据来描绘课改成果的做法,我感到忧虑;对于那些“立竿见影”获得的“成效”,我感到怀疑。
这里想讲两个我采访中遇到的故事。
2001年9月26日,新课程刚刚启动20多天,我和另一位记者去西部实验区采访,想看看学校都有什么变化。若干年后发现,这样的想法是肤浅的。20多天,对于一场触及人的心灵的深刻变革来说,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但当时,我们的确是带着对新课程理想的憧憬去的。走了很多所学校,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直到我们听到了宁夏灵武市东塔中学许老师的课。
当时是随意推门进去的,进去时,课已经开始了。听完后我们很激动,离开教室后才想起来,竟然不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间接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姓许。与我们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校对她的介绍十分平淡,几乎没有什么荣誉。然而以她对待学生的方式,以她的教学,做“课改典型”引领其他教师绰绰有余。那时候,许老师至少已有三十多岁了。但她绝对不是新课程“锻造”的。进一步说,她的学生观(尊重、平等、民主)、教育观(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价值),与新课程的来临没有关系。如果没有新课程,她可能一直是这个学校里非常普通的一位老师。只不过,当下的文化选择了她。在一个新的价值体系里,她“变”得优秀起来。(后来,她因为“教学出色”,被调到银川市某中学去了。)
2001年11月,新课程开始3个月,我到武汉市武昌区(课改实验区)中华路小学采访。赶上学校正在组织公开课,我随意选了一节,是品德与生活课《祖国真美丽》。听完后,我被执教的吴智勤老师深深吸引了。那种师生关系,是何等的亲密,又是何等的温暖!这种关系,一年级的孩子装不出来,再有表演天赋的老师也演不出来。它的背后,是尊重、平等、民主这些真实而深刻的观念。第二天,我们开始跟踪吴老师的日常教育生活,毫不夸张地说,新课程所追求的最核心的变革,在吴老师的身上业已完成!这让我们感到非常诧异。
吴老师很年轻,当时只有26岁。在新课程来临之前,已工作了6年。确切地说,她的教育涵养,绝不是只有几个月的新课程所能塑造的。唯一的可能是,因为有了新课程,她得以如此年轻就能站在公开课的讲台上上课。
当然,新课程确实也培养了很多新的“优秀教师”。但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其实,在新课程到来之前,就存在许许多多这样的教师。只是,在过去的教学价值体系中,她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以过去的标准来衡量,她们不会那么“出色”。看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客观地评价课改的影响。
继承性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是不以改革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课程改革,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新的价值文化选择过程。这一选择,以既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多种价值差异为基础。在选择中,一些过去以为“平常”的品质得以放大,受人推崇,一些弱小的文化的种子得以发芽,成长。
如果这片土壤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种子,几乎不大可能去培植一种新的文化,尤其是实践文化。这就像要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去吃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外来的饮食文化几乎是不可能被彻底接受的(据说人的饮食习惯14岁前就已定型),最终的结果是,麦当劳、肯德基也开设米饭快餐。完全外来的东西,很难在这里生根。
课改其实也是如此。
作为一场文化改革,它不是刚性的,而是柔软的。它是靠唤醒、发现、培植、引领去实现文化内容的变化的。它一定是继承性的。它的变化,也一定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坚持才能达成的。它的最终效果,或许要在20年、30年后才能真见分晓。
还原课改的“文化本性”,对于恰当地认识、总结、评价一场教育改革,非常重要。在这样一个逻辑框架下,很多问题都要重新审视,尤其是十年间争论不休的许多热点问题。
我们的“优秀传统”被丢弃了吗?
十年间,关于课改的理论争论、学术对话等活跃于媒体的声音,与教学实践的进程,始终是脱离的。
对“改革过头”的担忧,从头至尾充斥于媒体。可是,走出媒体,走出专家学者的文章,到中小学去走走、看看,却如此大相径庭。作为一名常年奔波在教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