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人民版必修2(77张幻灯片)解说.ppt

2015-2016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人民版必修2(77张幻灯片)解说.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 [解析] 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1986年,我国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等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三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比较 三 │ 要点探究   例2 下列三幅漫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有关漫画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图(a)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凭票供应   B.图(b)时期生活物资匮乏,商品供应不足   C.图(c)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商品供应充足 D.图片说明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三 │ 要点探究      C [解析] 图(a)、图(b)是票证经济时代,图(c)是市场经济时代,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20世纪末时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建立。故选C。 三 │ 要点探究    三 │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 专题总结提升 专题总结提升 专题总结提升 │ 网络构建 网络构建 专题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 提升点一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 主要区别 1.背景:旧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在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整合拓展 3.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专题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 提升点二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影响 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影响: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影响:基本上实现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专题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于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的决定,即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影响: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专题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专题总结提升 │ 典题赏析 例1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典题赏析 D [解析] 本题以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出现的某一新生事物的不同看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突破点在于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中国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该描述表明“它”具有明显的“左”倾特征。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判断,“它”就是指人民公社。A、B、C三项均与这一关键信息描述的特征不符,故选D项。 专题总结提升 │ 典题赏析 例2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文档评论(0)

挑战不可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