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素材:构筑分享式的读写空间.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素材:构筑分享式的读写空间   在接手一个高三教学班时,笔者做过一次写作情况的问卷调查,其中一项是“目前写作中最需解决的问题”。数据显示,59.1%的同学缺少合适的写作材料,没东西可写,29.5%的同学表示文章立意平淡,难以写出新意。后者看似是立意高度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写作内容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最突出的问题是缺少合适的写作内容。记得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曾说,“文章的好坏还要取决于,甚至主要取决于内容的好坏”[1],没有恰当的写作内容,所谓的技法不过是凌空蹈虚的屠龙之术罢了,而我们的写作指导,则往往集中在技法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   写作作为一种个体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作者思想、文化、知识等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写作时捉襟见肘,可能是受制于个体的思想认识水平,也可能是缺乏生活、知识和文化的积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课业负担沉重的高三学生来说,仅靠几节作文课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笔者尝试采用的是化整为零的办法,每天在黑板的固定位置提供一则“微素材”,上课用三五分钟的时间交流点拨,引导学生课后延伸写作和拓展阅读,开辟一个开放性的立体读写空间。   一、分享积累,以微素材为媒介唤醒和引爆学生的思维   所谓“微素材”,这里指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来积累的言约意丰的句子。句子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要加以限制。可以是叙述类的,如:   武汉大学动物实验室中心有“慰灵碑”,以“献给为人类健康而献身的实验动物”。   2003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   也可以是有思想高度或有思辨性的议论性句子,如:   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村上春树)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   世界上最大的危险莫过于真诚的无知和认真的愚蠢。(马丁?路德?金)   还可以是感性、富有诗意的句子。如:   拿破仑曾说,哪怕蒙上他的眼睛,凭着嗅觉他也可以回到他的故乡科西嘉岛。   天凉了,读杜甫吧!(潘向黎)   你在西班牙感到孤独吗?我也是。(堂吉诃德)   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我还爱着。(海子)   每天一句,由教师或学生轮流提供,每天一早让学生事先抄写在黑板固定位置,保留一天。这些句子内容高度浓缩,富有启发性,极易给沉陷在题海中的高三学生形成强烈的思想冲击,所以,上课三五分钟的交流,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引导大家分享积累,更要抓住契机,让微素材引爆学生的思维,唤醒他们的心灵,激发出生生交流的热望,引导他们对材料内涵进行深度开发或多角度的审视。如上述村上春树的句子,交流时学生基本上能说出“高墙”和“鸡蛋”的寓意,以及我“站在鸡蛋一边”的原因,教师还可进一步启发,我们是“鸡蛋”还是“高墙”?我们的角色会变化吗?高墙又是谁造就的呢?站在“鸡蛋”一边除了同情弱者,还有什么作用?受制于时间,课堂上的碰撞往往难以深入,这一环节重在抛出一个“议题”,启发他们深入思考的方向,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2]微素材作为课内探讨的由头、读写练习的起点,是整个读写活动的媒介,是教师呼唤学生心灵,点爆学生思维那根引线,其最大的功能即是“诱导”和“唤醒”。   此外,这些句子的表达多富于智慧和个性,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触发他们的灵感。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语理的揣摩,还可以增强他们语言感觉的灵敏度和感受力,对学生写作语言的雕塑甚至思维缜密的锤炼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发微抉隐,在超越竞争的和谐情境中生成和传递智慧   课堂上“诱导”和“唤醒”出来的思想的火花,是零星的,转瞬即逝的,用什么样的形式去助燃,让“微光”迁延不熄呢?黎锦熙先生曾提出“作文教学三原则”,其中一个便是“日札优于作文”[3],“日札”就是指日常随机的片段写作,是一种微写作的形式,受此启发,笔者要求学生一周围绕微素材写两则札记。可以没有标题,可以不求文章的完整,内容上可以入乎其内,不蔓不枝,深入挖掘,也可以出乎其外,旁逸斜出,多向勾连。如下面两则对微素材的札记。   微素材1:所谓的慈善捐助,最后成了一个悲惨的消费超市:一方赤裸地展示肉体的屈辱,拼命揭露心灵的伤疤,另一方则在不断提高的心理底线上,精心地挑选着足够悲惨的商品。(云朵、祁雪峰《野蛮粗暴的慈善可以休矣》)   札记1:越来越多的慈善活动的出现,恰恰反映了我们社会缺少一种东西――真正的慈善。我认为善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就算有所宣传也只是为了激发更多人内心的善,而不是刻意包装后的作秀。记得初中时,老师让我们回去看“感动中国的人物”的颁奖典礼,有一幕印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