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翥先生访谈录.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凤翥先生访谈录

刘凤翥先生访谈录 邸永君 邸永君(以下简称邸):刘先生,您好。我受《中国民族研究年鉴》编辑部的委托,特对您进行一次访谈。您能接受我的采访使我感到非常荣幸。千头万绪,是否就先从您的少年时代和家庭背景谈起? 刘凤翥(以下简称刘):好。我家世居河北省盐山县千童镇王朴村。千童镇即《汉书·地理志》中的“千童城”。据说秦始皇命徐福率五百童男和五百童女去东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即是从此地出发。为了纪念此事,故名此地为“千童”。后此地设过饶安县,废县后长期称此地为“旧县”。改革开放后,才恢复了“千童”之名。为开展旅游,现已于镇东修成红墙黄琉璃瓦的徐福祠,据说县里还成立了“徐福研究会”云云。 从地理角度言之,此地处于冲积而成的华北大平原的东部边缘。没有高山和大川,我离乡之前,所见过的最大的石头是碾子和磨盘。民间有“盐山盐山,苦海盐边”的俗语。盐碱地多,以前农作物的产量很低,亩产200斤者就是上等好地。一般亩产仅七、八十斤而已。生活普遍贫苦不言而喻。几百年来,我家世代为农,耕作在这里。我们刘姓是王朴村最早的居民。村东南有一块地方,名叫“刘家门口”,就是我们刘氏祖先居住的地方。从未听说祖上出过什么名人。据说明燕王发动“靖难之役”时曾遭劫难。燕王是指明成祖朱棣。他以藩王的身份从北京带兵去南京夺取其侄建文帝的帝位,是乱臣贼子之举。因此,他从我们家乡经过时,大家都自发地组织起来拦截他,阻挡他。当他进入南京夺得帝位归来时,进行了地毯式的“斩尽杀绝”的报复行动,不分青红皂白,见人就杀。道路上扔上银子,如果发现银子没了就证明人还没被杀干净,继续搜查。据传说我们刘姓只有一个男子躲在地窖中逃过此难,其他的人均被杀掉。谱书也失传了。这位男子就是我们的始祖。他的后代现在不仅居住在王朴村,也分散到附近的刘宅村、耿庵村、冯家洼村。他的坟墓就在村东的公路西边,“大跃进”时被夷为平地。坟头虽被平掉,但至今家乡的刘姓人每年正月初二仍去祖坟所在地烧纸、放鞭炮祭祖。这位始祖的名字本来写进后修的谱书中,但在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北伐军路过我们家乡时,后修的谱书被太平军抄走焚烧了。抄家烧书“破四旧”并不是“红卫兵”的发明,太平天国北伐军就干过。 我所知道的仅仅是青年时期从家谱(春节时挂在堂屋的一轴写有三四代祖先名字的纸,以便对其上供,与谱书不同)上看到的和长大后听大人说的有关老辈的情况如下。我高祖讳鸿训,高祖妣为本县十四户村的李氏。他们生子二人:长曰金禄,娶妻本县赵宅村王氏;次曰金玉(1838—1927),即余曾祖也,曾祖妣为本县赵宅村尹氏(1838—1925)。他们生子四人:长曰长泰(1870—1930),娶妻本县刘窑厂村刘氏(1868—1939);次曰长和(1873—1896),娶妻本县兴隆淀村崔氏;三曰长滋(1874—1956),即余祖父,祖妣为千童镇东街王氏(1875—1946);四曰长忠(1878—19544),娶妻本县孙村杨氏(1876—1946)。祖父有子二人:长曰邦振(字赞麟,1902—1956),娶妻本县卸甲楼村王氏(1899—1965);次曰邦安(字怀静,1905—1948),即余父也。我母为本县兴隆淀村崔福春之长女(1900—1940)。以前虽然不限制生育,但人丁并不兴旺。伯曾祖金禄乏嗣,过继我大爷爷长泰。二爷爷长和亦乏嗣,无人可过继,由邦岩兼祧。四爷爷长忠也乏嗣,过继我伯父邦振。大爷爷长泰仅有一子讳邦岩(字露霑,讹为鲁瞻,1895—1968)。到我们这一代,人丁才稍旺。 我曾祖金玉公稍稍识一些字,乐善好施,起初信佛。他的一位是喉科大夫的朋友对他说:“积德行善,信佛不如行医。你跟我学医可也。” 于是,我曾祖就用数年时间住在这位朋友家专心学医。学成之后,回家在农耕之余义务行医。遂成了本县喉科名医。他把医术传给了我伯祖父长泰。伯祖父长泰本欲把医术传给他的儿子邦岩。怎奈邦岩伯父嫌病人化脓的嗓子味难闻,不愿学。伯祖父无奈,就把医术传给了我父亲邦安公。据说我父亲胆大心细,做喉部外科手术既敢下手,手又很稳,效果很好。我少年时经常看见一些外村的人赶着马车或骑着驴来我家求我父亲给治嗓子,或者接我父亲出诊。我家是祖传三代的喉科名医。三代行医的目的只有四个字:“积德行善”。中国的传统讲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由于家父过世太早,他的医术未能传给我们兄弟,实为憾事。 我伯祖父长泰除了种地、行医之外,还业余爱好地方戏河北梆子。他善于吹喇叭伴奏。我祖父除了种地之外还业余爱好武术和木工。我少年时看见过家传的祖父练武术用的红缨枪,我还睡过祖父亲手做的一张木床。我四伯祖也爱好武术,曾经参加过义和团。他也爱好河北梆子,善于吹笛子伴奏。晚年双目失明。 从我高祖自立门户以来直至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夏历十二月十一日(1934年1月25日)之前,我家是几代人住在一起的大家庭。经常出现四世同堂的情况。例如我

文档评论(0)

saa90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