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磨出桃酥王(2005.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年磨出桃酥王(2005

年磨出桃酥王(2005.8.8) 央视国际 2005年08月08日 16:27 2003年11月25日,韦峰基的第一家桃酥王食品店在北京武圣路开业,由于是现烤现卖,口味独特,一时间生意十分火爆。 韦峰基:“刚开张那会一天的流水能够达到一万来块钱,特别火,现在是夏天吧,流水稍微少点,也有五六千块钱。” 韦峰基趁热打铁,一年之内在北京的新街口、真武庙、阜成门连开三家分店,家家火爆。他的亲戚也开了六家桃酥店,生意也相当红火。2004年底,就在大家以为他将继续扩张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不再开分店了。 韦峰基的妻子 范丽:“听了特别吃惊,心里很不理解当时。” 韦峰基:“之所以不想开分店,确确实实我有自己的担心。” 韦峰基的担心来自于十年前的一场惨败。韦峰基是江西省鹰潭地区人,1994年8月,他和哥哥姐姐带着小桃酥的生产技术和3万元钱来到北京,准备做小桃酥的批发生意。 小桃酥是鹰潭当地的传统小吃,在农村有很多人都会做。韦峰基十几岁就学会了这门手艺。他用进口植物油和面,面里不掺水,所以做出的桃酥比较酥,存放时间也比较长。再加上用的是一种特殊的面粉,而且搁很多鸡蛋,做出的桃酥也比较香。 韦峰基:“以前北京没有这种小核桃酥,都是这种大的核桃酥,大的核桃酥比较硬,而且没有我们的小桃酥那么酥那么脆,所以我觉得小核桃酥比大核桃酥肯定好,顾客肯定会喜欢我这种小核桃酥。” 1994年10月,他们和岳各庄的一家食品厂进行合作,开始了桃酥生产。起初,韦峰基把桃酥装在一个大铁皮箱里,骑着自行车到翠微路和沙窝一带叫卖,但是根本卖不动。后来,他又给一些国有副食商场送货,但是商场一月一结账,他们小本经营根本承受不了资金积压。两个月下来,不仅没赚到钱,还赔了一万多元。 直到1995年初,韦峰基一家的桃酥生意才迎来了转机。韦峰基把桃酥拉到城里的一些早市出售,结果一上午就能卖出一二百斤。他这么一连几天卖下来,早市里卖饼干的商户坐不住了。 经销商 陈春荣:“他在我们的市场东边,东边的客流量比较多,我在中间。因为我的饼干卖不动了,我一打听,(都说)桃酥好吃,上他那边一看,确实排着队买呢,通过他的老乡介绍,进他的桃酥。” 韦峰基:“当时那个早市有好几家卖饼干的,我一看这是个机会,我就去找他们,我说我拉一百斤你们卖卖试试,能行的话你们就先卖,甭给我结钱,你卖完了之后再给我结账。” 陈春荣:“他给我送过来,说这样吧,先给你一百斤试试看,我说行。当天下午就卖完了,晚上赶紧给他打电话,我说明天给我来个二三百斤试试看。第二天又送了二三百斤,一天就卖完了。” 韦峰基:“当时可能说一下子给他们拉那么多,不结钱,卖完了给我们结,我们等于得往里面搁很多钱进去。” 记者:“等于资金又积压了。” 韦峰基:“对,资金也是积压,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没办法,只能是让他们卖,他们卖得越好,慢慢越滚越大,那就好多了,比刚开始生意就盘活了。” 陈春荣:“我的老乡、亲戚看我卖得好,就问我谁家的货,给我个电话,我说是韦峰基的,我给你电话,直接打电话向他要就行了。第二天就直接给他们送过去了。” 就是靠这么口耳相传,到1995年2月,总共有40多家摊位找韦峰基进货。销路打开了,韦峰基一家的批发生意也终于好了起来。 韦峰基的姐姐 韦明珠:“刚开始一天两三千、三千多(斤),最多的时候四五千(斤)。” 韦峰基的姐夫 陆忠平:“一般都要达到五六千(元),六七千元的样子。” 记者:“一天的流水?” 陆忠平:“一天的流水。” 韦峰基一家在北京生意做得红火,他们发财的故事在家乡也传开了。 韦峰基的父亲 韦炳德:“我的两个儿子的单位是在国营农场,我是在国有林场,这两个场都轰动了,说他们家儿子在北京赚大钱了,一年赚几十万了。” 韦峰基:“当时在我们老家啊,街坊四邻的都知道,传得挺神的,说我们家一天能赚一万多块钱。” 鹰潭人在全国各地作桃酥生意的有七八十家,当他们中的一些人打听到韦峰基一家在北京赚了大钱后,决定来北京发展。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大批的乡亲带着发财梦来到北京,同样做起了桃酥批发生意。 韦峰基的表哥 徐振江:“当时来北京最少十来家吧。” 韦炳德:“那时候我们家里来人啊,都是,那时条件又差,来人吃住都是在我们家里的,四十天的,三十天的,在我们家吃住。” 韦峰基:“原本想吧也是好事,因为毕竟都是乡里乡亲的,大家都能赚点钱,再把家乡的品牌在北京能打开,形成规模,按理来说也是好事。”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成了韦峰基一家的“心病”。乡亲们买设备、找厂房,陆续开始了大批量生产,但是因为没有客户,生产的桃酥销不出去。 韦峰基的老乡 徐力:“我们刚来的时候,投入了生产,但是没有客户。后来知道韦老板送早市的货,后来我们也跟着去送了,一开始是避开(送),后来,来的人太多了嘛,反正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后来我们也就跟着送了。

文档评论(0)

cuo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