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6---张萌.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我介绍;专题六;第十章(P343);一、激励概述 ;(二)激励的要素 P345 (如创新班) 1.激励的对象是人。员工、教师、学生、家长 2.被激励的人存在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愿望和动机,而产生这种动机的原因是需要。 3.被激励的动机强弱,即行为积极性的高低是一种内在变量,不是固定不变的。 4.被激励的目标状态是内隐的,其积极性只能从行为及其结果来判断。 ;(三)激励的作用 1.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 2.造就良性竞争环境 3.激励是教育和管理中最重要的职能。 ;(一)激励的基础-人的需要 1.需要的概念(P346) 需要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人积极性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2.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起源分 生理需要又称为自然需要: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人和动物都有。 社会需要:交往、尊重、求知、审美、劳动、成就等。人特有。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根据满足需要对象分 物质需要:衣食住行。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精神需要:智力、道德、审美、音乐、美术的需要。是社会需要。;(二)激励的机制-人的动机 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发动、指引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由需要转化而来,但两者之间仍有严格的区分 需要是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复习思考题 ;(三)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P350) 1.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 2.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复杂性 3.动机与行为效率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 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还随着任务难度的变化而变化。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动机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 在容易任务中(如搬砖或挖土),工作效率随动机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即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如写作或解决复杂问题),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完成。;(四)动机斗争 (P354) 人们在采取某种行动时可能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可能在性质等方面相互矛盾,形成动机冲突,即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 两个并存的目标对人有相同的吸引力 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 两个事物同时对人产生影响甚至威胁,无法兼避 “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如不喜欢读书/父母责备 3.趋避冲突 人对同一事物同时具有趋近与回避的动机,如旅游 4.多重趋避冲突 人面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时,每种目标都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如,大学生在择业时;(五)成就动机理论(P355) ;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358)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358) ; 结合激励的自我效能理论,谈谈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激励。 ;2.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P362) ;3)功能 ⑴决定对活动的选择:对自我效能做过高或过低的评估,都会带来麻烦。 ⑵决定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性:自我效能感越高,付出努力会越多,坚持时间会越长。 ⑶影响人对困难的态度:高自我效能感者,在困难面前愿意接受挑战。 ⑷影响人同环境互动时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在解决困难问题时,高自我效能感者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低自我效能感者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高自我效能感者会将注意力聚焦于环境上,低自我效能感者思维会停留在自身不足上 。;4)影响因素(应用—强化激励/成功激励P373,P374) ⑴个人的成败经验:成功会提高效能评估,失败会降低效能评估。 ⑵替代性经验: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成功会提高自我效能感,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付出巨大努力仍然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⑶言语说服:例如,考试前疏导鼓励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 ⑷情绪和生理状态:正性情绪可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负性情绪则会减弱自我效能感。疲乏、疼痛、辛劳等都可成为身体无效能的标志。 ;(三)强化激励 P373 1.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1)奖励(正强化):塑造学生的积极行为 代币法:塑造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如按时完成作业 强化不相容的反应 强化积极行为,不强化消极行为,借以消除消极行为 如,学生之间有时会相互攻击,如果教师公开表扬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学生,这种攻击行为就会减少。 再如,对患恐惧症的人,可以训练他在恐惧情境中, 通过肌肉放松来保持镇静,这种技术叫脱敏作用。它的原理就是利用了放松与焦虑的不相容性。;(2)不强化:消除学生的消极行为 消退:是一种撤销强化、无强化的过程,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如,想要玩具,哭就买—放任哭 (3)惩罚:慎用,暂时抑制消极行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