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王英民 2005年5月8日 (1) 层序: Peter.R.Vail等 1977年 层序是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其顶、底界为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对应的整合面。 2.4.3 层序地层单元的概念 识别标志:1)在地震剖面上可见明显的削蚀反射结构; 4)海岸上超的向下转移;2)具有土壤或根土层等地表暴露标志; 5)存在下切谷。3)相迁移,即浅水相直接覆盖在深水相之上; 6)滨岸上超、海相上超多见; SB1 (3)体系域(systems tract) 体系域定义为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沉积体系为岩相的三维组合。 层序可以分为若干个体系域。 (4) 低水位体系域 海平面低于陆棚边角的时期为低水位期,这时的沉积即为低水位体系域。低水位期反映了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低水位体系域存在于三种地质背景中: 1)陆架坡折背景(shelf break setting) (5)海侵体系域(TST)当海平面相对上升并且低速物源供应时,则形成海侵体系域。以含砂滩、砂坝和风暴露岩为特征,近陆一侧则发育沼泽和湖泊相。其准层序多为退积型。底界初始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面。 SB1 密集段(Condensed section,凝聚/缩层,缓慢沉积段)。 海侵体系域顶界同上覆高水位体系域底部的斜积层可能合并,而且厚度非常薄,这种沉积即密集段。它缺少陆源物质,是由薄层的半远洋或远洋沉积物所组成,分布于外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环境,含丰富的深水生物化石及与成岩作用有关的海绿石、黄铁矿、菱铁矿、白云石、磷灰石及油页岩等。尽管密集段一般很薄,沉积物聚集速率很低,且经历了很长时间,但其沉积作用却是连续的。 (6) 高水位体系域(HST) 在最大海进期之后直至海平面再次下降到陆架坡折之下期间,形成高水位体系域。此期间沉积物的供应速度占主导地位,主要发育向上变浅的三角洲体系,晚期近陆部位出现曲流河体系。 高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下超面,上界为下一个层序的边界。早期的高水位体系域通常由一个加积式准层序组所组成,晚期的高水位体系域则由一个或多个进积式准层序组构成。 SB1 (7)全球海平面升降旋回与层序级别 不同级别旋回的划分,通常是根据每一旋回的时间周期或一次事件延续的时间范围,而不是沉积厚度或其他参数。地球表面的地层记录中,通常可以识别出五个级别的沉积旋回以及相应的层序单元。 旋回与层序的级别,据王鸿祯,史晓颖 ,1998 2.4.4 层序地层单元界面与地震反射界面的对应关系 层序界面——上超、顶超、不平整整一、视削截 体系域界面——下超、顶超、整一强反射 超层序界面——削截 2.4.4 层序地层单元界面与地震反射界面的对应关系 层序界面——上超、顶超、不平整整一、视削截 体系域界面——下超、顶超、整一强反射 超层序界面——削截 2.5 地震地质综合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5.1 井震结合的层序划分对比工作流程和方法 2.5.2 典型研究实例——珠江口盆地惠洲凹陷中新统 2.5.1 井震结合的层序划分对比工作流程和方法 井震结合,相互约束 网络闭合,交叉检验 从粗到细,逐步逼近 把握误差,形成规范 井震结合,相互约束 网络闭合,交叉检验 从粗到细,逐步逼近 把握误差,形成规范 2.5.2 典型研究实例——珠江口盆地惠洲凹陷中新统 珠江口盆地惠洲地区中新统层序地层划分及海平面变化分析图 三级层序识别标志 各层序都是以不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地震上有明显的不整合标志,在全区都可以识别。从岩心上看,从SQ1到SQ6,连着6个层序界面都发现了古土壤层等不整合面的标志。以上层序界面取心少,但根据地震特征以及测井曲线特征的相似性可以推断也应当是典型的不整合面。 各层序都可以进一步明显地划分出2-3个体系域。 目前所划分的24个层序的平均跨时是0.77ma,符合一般所认为的三级层序跨时为0.5——3ma 的标准。 各层序的特征、规模都很接近。 层序组地震识别标志-明显的削蚀不整合 3000 2800 2600 2400 2200 2000 4 4 9 0 4 2 9 0 4 0 9 0 3 8 9 0 3 6 9 0 3 4 9 0 3 2 9 0 3 0 9 0 2 8 9 0 2 6 9 0 2 4 9 0 T0 (s) 深度 (m) 99SN10 40 80 120 1 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