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杂病考题….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年考试,建议参考田德禄 以下五选四 试从脏腑相关论述哮喘从肝论治; 从肝论治胃痛(肝胃气滞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 消渴并发症的三阴三阳论治及其应用 化痰通腑法应用的适应症及其注意要点 五、从气血方面论述胸痹心痛(厥心痛)的治疗 病案分析:消渴(伴心悸,伴肢体麻木)论述病机,治则方药,及调护 名词解释 肾风:肾风,中医病名。肾受风邪所致的疾患,以面部浮肿、腰痛、色黑为主证。《素问·风论》:“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证名。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部满闷,按之柔软不痛的症状。多由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以致邪气与痰湿相结,寒热错杂。治宜审察病情的寒热,选用各种泻心汤加减。如因忧郁气结而见心下痞满,伴有腹部微痛,不思饮食等症者,宜理气化滞消痞,用木香化滞汤等(《古今医鉴》)。 1、 喘证与痰有关的五个证候,症候特点,如何治疗 实喘:1.风寒闭肺治法:宣肺散寒。方药:麻黄汤。 2.表寒里热治法:宣肺泄热。方药: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治法:清泄痰热。方药: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肝气乘肺治法:开郁降气平喘。方药: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治法:温阳利水,泻壅平喘。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虚喘1.气虚喘(肺脾气虚) 治法:健脾益肺。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2.阴虚喘(肺肾阴虚)治法:滋肾养肺.方药: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3.阳虚喘(脾肾阳虚)治法:温阳补肾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喘证危候1心肾阳衰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方药:参附 。 2.气阴将竭治法:益气救阴防脱。方药:生脉散 1支气管哮喘从肺肝论治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同时又是内科难治病之一,属中医“哮证”、“喘证”的范畴一般认为,哮喘因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伏于内,遇新感引动而触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于气道,肺失宣肃,故咳嗽气喘,气之出入能引积痰而作哮鸣。对哮喘的治疗,治标多以宣肺祛痰为主,治本多从肺、脾、肾着手。但临床在诊治本病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肝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 肝与肺关系密切。盖肝属木,肺属金,金本克木,而一旦肺金病变,则又常易受木气反侮,慢性反复的肺病患者,尤其如此,或木郁化火,克伐肺金;或肝阴不足,下吸肾水,子盗母气,肺失清润。因此,生理上肝肺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即共司气机升降,共主气血调畅,共主卫表而御邪,相克互制,经络相联。其次,病理上肝肺相因,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即枢机不利,木叩金鸣,郁痰犯肺,木火刑金,风摇钟鸣,虚火灼金。故临证每于一般常用治疗哮喘方法基础上,配合以清肝、疏肝、柔肝、养肝之法。 武老师认为,外风引动内邪是哮喘发作的始动环节,痰瘀内伏为哮喘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气郁、气逆是哮喘发作的病机关键,气虚、阴虚、气阴两虚是哮喘发病的内在条件。 症舌脉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素体气弱痰盛之人,加之饮食不节,更伤中气,治痰浊壅滞,瘀而化热,痰热互结而生风,流窜经络而见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口舌涡邪,中焦失运,痰湿内停,岂不滑进则见口粘痰多,;痰热熏灼肠道,大肠燥热,传化失司,腑气不通而腹胀便秘,;杨明湿热则见午后潮热,心烦面赤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滑而大,为痰热壅盛,阳明腑实之征象。 治法:通腑泻热化痰 星蒌承气汤:全瓜蒌30g 胆南星6g 生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服) 瓜篓胆星清热化痰,大黄芒硝荡涤肠胃、通腑泻热。本方已大便通泻,痰热积滞涤除为度,适时减量或停药以免过量伤正。 方中大黄用量以10~15克、芒硝用量以6~10克为宜;口干口苦热象明显者,加黄芩10g、山栀6g;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20g、麦冬10g、玄参10g;痰多者加天竺黄6g、、浙贝母10g;腹胀明显者加枳实10g、厚朴6g 腑气通后 治以清热化痰,活血通络。午后热盛:加黄芩、石膏、栀子。头晕头痛目眩耳鸣为热动肝风之象,平肝息风潜阳:天麻、钩藤、菊花、珍珠母、石决明。口干舌燥苔燥或少苔,便秘,为热盛伤津,滋阴液:生地玄参麦冬。 化痰通腑法应用 一可通畅腑气,祛瘀通络,敷布气血,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恢复; 二可清除肠胃痰热积滞,使浊邪不得上扰神明; 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 正确运用化痰通腑法,掌握通下的时机,是治疗痰热腑实证的关键。主要临床指征为舌苔黄腻、脉弦滑、便干便秘。若采用星蒌承气汤治疗而仍腑气不通时,可改用大柴胡汤,或加入行气之品 肿瘤中医药治疗趋势特色及基本病机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 (1)“传”,指癌毒自原发部位发生播散。(2)“舍”,即扩

文档评论(0)

我是追梦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