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202年河北省死因监测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 录
中文摘要……………………………………………………………·l
英文摘要…………………………………………………………………4
研究论文2008。2012年河北省死因监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前言…………………………………………………………………一7日U舌…………………………………………………………………一。/
对象与方法……………………………………………………一8
1
结果………………………………………………………·1
4
附图……………………………………………………………一l
7
附表……………………………………………………………·1
讨论………………………………………………………………·24
结论………………………………………………………………28
参考文献………………………………一……………………29
1
综述死因监测现状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3
致谢…………………………………………………………………·38
个人简历………………………………………………………………39
中文摘要
2008.2012年河北省死因监测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 要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疾病监测系统(DSP)监测点居民近五年的死因
进行分析,了解河北省居民死因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依
据。
方法: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项目方案》,兼顾城乡比例、
地理分布、人口比例以及经济发展的差异,进行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最
终抽取我省唐山市开平区、迁西县、秦皇岛市海港区、邯郸市武安市、磁
县、张家口市桥东区、宣化县、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共八个监测点。
河北省八个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SP)监测点对死亡人员的死亡原因
进行追踪记录,死因分类按照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
分类第十次修订本》要求统一进行死因编码和报告,填入统一的死亡信息
登记表,录入至全国网络直报得到人群死因相关的信息列表。2008—2012
年河北省内八个DSP监测点上报87456例死亡人员。本论文采用上述上
报信息,对各死因分类的死亡率、死因分类顺位、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
间的主要死亡原因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结果:
829.71
52671例,女性34785例,男女性别比为1.51:1。五年共检测人口1
万,五年平均死亡率为477.98/10万,男性五年平均死亡率为562.1/10万,
女性五年平均死亡率为389.67/10万。
2我省死亡原因以慢性病为主,占全部死亡病例的89.68%,其次为
损伤和中毒原因。
3在总体分类致死原因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原因、呼
吸系统疾病、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疾病,其全死因构成比分别为52.00%、
死原因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
1.38%.
统疾病,分别占死因构成的48.07%、27.12%、11.97%、6.17%年11
合计94.71%。女性死亡情况在分类死亡原因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
中文摘要
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原因、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疾病,分别占死因构成
不同分类死因构成分布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矛=1963.18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5-59岁妇伤害特征、伤害负担和影响因素研究.pdf
- 16HBE plβ基因的RNA干扰及其在氢醌、甲醛攻击下的毒理学效应分析.pdf
- 100例结直肠患者营养现状调查研究.pdf
- 16个氨基酸多对高脂饮食+CCl4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性作用及机制研究.pdf
- 1985-200年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变化及健康公平性研究.pdf
- 1,25-(O)<,2>D<,3>对1型糖尿病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pdf
- 1,2,4-三苯对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pdf
- 1998-206年肥城市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分析.pdf
- 2008年河南埃柯病毒25型基因特征分析.pdf
- 2007~208年柳州市高危人群HIV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