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译论(古代部分).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译论(古代部分)

中国传统译论 —1840年前 导论 册府元龟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 ,北方曰译. 吕氏春秋提到:蛮夷反舌. 三国. 韦昭注曰: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职也.” 宋高僧传卷三云:疑汉以来,多事北方,故’译’名烂熟也.” 看来是从汉代起,因为政治,军事上的交涉最重要,所以译便成了总称.而翻字的出现,是起用与东汉所译的四十二章经.至于翻译两字的连用,至少是在南北朝时的佛经译者译经开始了. 西方学者论述他们的翻译理论史,有的是从公元前46年古罗马哲人西塞罗论演说术译文中关于不要逐字翻译的一段话开始的.中国就有学者提出我们最早的翻译理论是从孔子的一句话开始的.春秋谷梁传中报存着孔子的一句话:名从主人,物从中国.”这里说的是音译.过了2000多年,周作人在讨论译名的音译问题时,还将这句话作为一条总的原则. 总 概 1.第一高潮;佛经翻译 安世高 支谦 道安 鸠摩罗什 玄奘 2.第二高潮:科技翻译 徐光启 李之藻 杨廷筠 王微 魏象乾 安世高 安世高----中国佛教翻译的第一人。 安世高,本名为清,字世高,是西域安息国的王太子,因为这一王族地位,所以西域来华的人都称他为“安侯”.《安般守意经序》中这样描绘安清:“其为人也,博学多识,贯综神摸,七正盈缩,风气吉凶,山崩地勋(疑为动字误用),针脉诸术,睹色知病,鸟兽鸣啼,无音不照.”安世高在其父亲死后继承王位,但一年之后就让位给叔叔,出家为僧. 之后,安世高游历西域各国,弘扬佛法.后来来到中国. 来华不久,安世高就掌握汉语.而当时佛教在中国已有一些影响.安世高应信徒的要求和自己的专长,译出了第一批汉译佛经.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第一人. 古人对安世高的评价总体说来是:音韵文字,文质两宜.不过也有”贵本不饰”的时候。总体来说安世高的译经可以称为“文质平衡”。今天看他的译文,基本上还是用“质”的方法。 支谦 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原为月氏人,故性支.其祖父法度于东汉汉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随之俱来。受业于支谶门人支亮.三人均,深通梵典,闻名于世,人称 “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东汉末,迁居吴地。因聪明超众,时人称为“智囊”。吴主孙权赏识他的才华,拜其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到孙亮建兴二年,约三十年间,支谦的译著丰富,现得以确切考证的有二十九部经典。他虽不是僧人,但对佛教的贡献却十分伟大。 支谦的法句经序首开中国译论先河原文如下: 诸佛典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佛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使者维祉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译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祉难曰:“佛言,依其意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意,实宜径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词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 支谦此序,在中国译论史上的意义有三:其一,首次提出译事之不易.其二,反映了早期“质派”的译学观点.其三: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钱钟书指出:故知本有非失不可者,此本不失,便不成翻译……安言之以为失者而自行之则不得不然,盖失于彼乃所以得于此也,安未克圆览而疏通其理也.”确实,道安虽然提出了这一点却未能将道理说透. 梁启超说:后世谈译学者,咸征引焉.要之翻译文学程式,成为学界一问题,自安公始也.” 道安在比丘大戒序中提出一个妙喻:”将来学者审欲求先圣雅言者,宜详览焉:诸出为秦言,便约不烦者,皆葡萄酒之被水者也。“ 道安 道安,俗性卫,常山扶柳人,今河北冀县人。18岁出家,因其形貌黑丑,未被重视,令作农务。但因他的博闻强记,数年后,其师改变态度,令其受具足戒,并准许出外参学。约24岁时,在后赵的邺都(今河北临漳),得到佛图澄嫡传,因而经常代澄讲说,并解答

文档评论(0)

hao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