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宠辱若惊”的是“宠辱若荣”的误读的定稿.doc
“寵辱若驚”是“寵辱若榮”的誤讀 裘錫圭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寵辱若驚”是《老子》中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句話,成語“受寵若驚”就源出於此。但是“寵辱若驚”其實是“寵辱若榮”的誤讀。 這句話見於《老子》第13章(為了方便,本文所用《老子》的章序,皆據今本),我們先據通行的王弼本,將此章中與本文討論的問題有關的前半部分文字引錄於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以下解釋“何謂貴大患若身”的內容從略) 在《老子》的各種本子中,與上引王本不同的異文,集中在“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這兩句。下面先說刊本、石刻本和敦煌卷子等紙質古抄本的情況。 在比較重要的本子中,除傅奕本外,各本與這兩句相當的文字,都與王本有出入。如易玄(係石刻本,用高明《帛書老子校注》的簡稱)、遂州、顧歡、強思齊、敦煌丙、P2584、S6453等本作“何謂寵辱,寵為下”。河上公、景龍(石刻本)等本作“何謂寵辱,辱為下”。景福(石刻本)、北宋陳景元等本作“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此外,金寇才質、元李道純等少數版本價值不高之本,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 陳景元的注說:“河上公本作‘寵為上,辱為下’……皇甫謐本亦作‘寵為上,辱為下’……”其所見河上公本之文與今所見一般河上公本不同。但有的河上公注日本古抄本,如天平十五年抄本等,正作“寵為上,辱為下”,與陳氏所見之本合。 與今本第13章相當的內容,不但見於西漢早期的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兩本(以下簡稱“帛甲”、“帛乙”,或總稱“帛書本”)和北京大學所藏西漢中期竹簡本《老子》(以下簡稱“北大本”),也見於戰國中期偏晚的郭店楚墓出土的《老子》簡(以下簡稱“郭簡”)。這為第13章的校讀提供了良好條件。下面按上舉各本的時代先後,將其有關文字依次錄出。 郭簡《老子》乙5~6號簡: ??(寵)辱若,貴大患若身。可(何)胃(謂)??(寵)辱???(寵)為下也。(得)之若,(失)之若,是胃(謂)??(寵)辱。…… 上引文末句“寵辱”下脫一“若”字,但“辱”字右下方有通常用為句讀號的小短橫,“辱”與下一字的間距也較一般為大。彭裕商、吳毅強懷疑也許“是底本此處不大清楚,或已脫字,抄手加一小橫並拉大其間隔以作標識”。李天虹則懷疑短橫在此用為重文符號,“辱”、“若”古音相近,重文號表示的“辱”讀為“若”。二說不知孰是。 帛甲113~114行: 龍(寵)辱若驚,貴大梡(患)若身。苛(何)胃(謂)龍(寵)辱若驚?龍(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謂)龍(寵)辱若驚。…… 帛乙227行上~下: 弄(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胃(謂)弄(寵)辱若驚?弄(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謂)弄(寵)辱若驚。…… 北大本152~153號簡: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是謂寵辱。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前文指出的各本異文集中的兩句,帛甲、帛乙基本相同,只是第二句之末帛甲無“也”,帛乙有“也”。郭簡與北大本相近,不同之處是,第二句末郭簡有“也”,北大本無“也”,第二句後北大本多出“是謂寵辱”一句。王弼、傅奕二本與帛書本相近,易玄、遂州、顧歡等本與郭簡和北大本相近。其他各本,第一句多作“何謂寵辱”,與郭簡、北大本和易玄、遂州、顧歡等本同。北大本的“是謂寵辱”一句,為所有其他本子所無(參看注10所引書附錄韓巍文218頁)。 郭簡中與其他各本“驚”字相當之字,整理者釋讀為“纓(驚)”。我曾認為此字“似从‘賏’从‘縈’”。此字下部原作“”,確為“縈”之簡體,上博簡《內禮》8號簡提到的祭名“攻(簡文原作“”)、禜”之“禜”,以“縈”為之,即寫作“”;清華簡《芮良夫毖》以“縈”為“營”,字亦作“”(《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叁)》,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12月,下冊《字形表》215頁),可證。但我以上部為“賏”,則是錯誤的。 白於藍根據李守奎對“貝”、“見”二字字形的分析,指出見於此字上部的,上端作銳角形,乃是“目”而不是“貝”的上部,這是正確的。他認為此字當分析為从“?”“縈”聲,並提出了兩種釋法,或釋為“?”的異體,在上引郭簡簡文中仍讀為“驚”,或直接釋為“驚”的異體。後說顯然受到郭簡此字與《老子》各本的“驚”字相當的影響,不可從。前說釋此字為“?”,應該是可信的。 此字在上引簡文中凡四見,除第二例上部从“?”外,實皆从“覞”。就是第二例,也未嘗不可以視為借“火”形中部的“”兼充“見”的“人”形。不過,在漢字形旁中,“目”與“見”可以通用,“?”與“覞”大概也可相通。《說文·四上·?部》:“?,左右視也。从二‘目’。”《八下·覞部》:“覞,並視也。从二‘見’。”从“?”或“覞”,似可表示所視或所見不定的意思。《說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