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学建构形象之功能.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汉学建构形象之功能 ——以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文化中国”形象为例 孟华 【英文标题】The Function of Sinology and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Image: Studies in the Image of “Cultural China” in 19th Century French Literature 【作者简介】孟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 100871 【关 键 词】中法文化关系/形象/汉学 ??? CHinese-French Cultural Relations/Image/Sinology 与18世纪法国的“中国热”和20世纪中国对法国文学的大规模引进相比,19世纪上半叶,中法文化关系实际上处于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而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起,中法关系更是发生了逆向转化:伴随着侵略者步伐陆续来华的法国人对中国的态度从仰视一变而为俯瞰,法国报刊中随之充斥着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就在这样恶劣的外部环境下,我们依然可以在法国著名作家笔下找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中国”形象。如此悖论般的文学现象缘何产生?本文拟通过对雨果、戈蒂耶等著名作家作品的个案分析,厘清它们与生发于18世纪、形成于19世纪的法国汉学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进一步探讨汉学建构形象的功能。 汉学研究 Since the first Opium War(1840—42), Sino-French relations turned to be worse. French journals and periodicals at that time were full of negative descriptions and reports of China written by those who came to visit China after the Opium War.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a 損oetic and charming?image of 揷ultural China?could be frequently found in many French literary canons. How could such a paradox exist in French literatur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works by Victor Hugo and Judith Gautier, reconsid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nch literature and French sinology that was born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flourished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function of sinology: in what ways it constructs an image of China. ???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7)04-0094-08 ??? 一 ??? 1793年,最后一个在清廷生活的法国来华传教士钱德明(Joseph Amiot,1718—1793)神父病逝于北京。自此,清政府与外部世界的实际联系彻底割断,变得更加闭关自守。而在19世纪上半叶,法国也恰逢历史上一段最动荡的时期:王党与共和反复较量,致使法国人自顾不暇,对外部事务失去兴趣。中法两国关系由此跌入低谷,进入到有史以来一个最停滞的阶段。 ??? 这样的情况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起似有所改观。笔者2006年夏曾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系统检索了19世纪一份专门介绍新书的《新书评论杂志》(Revue critique des livres nouveaux)①,发现1840年前所涉书籍均为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化的,所用语汇也多为对18世纪言说中国的话语的重言,因而给人留下了十分正面的印象。自1840年起,这份杂志开始评论某些关涉中国现实的书籍,其中甚至涉及到参与了鸦片战争的英国人撰写的回忆录(法译本),于是负面意见开始出现②。如1842年卷刊登了对英军第90步兵团中尉麦肯西(K. -S. Mackensie)所著《中国的第二次战役》(Seconde campagne de Chine)一书的书评,认为阅读此书可知中国军队贪生怕死、不堪一击……③ ??? 《新书评论杂志》的情况似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其他19世纪出版的报刊,如《两世界杂志》(Revue

文档评论(0)

文档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