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材外国美术史14.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四章佛教美术奈良市的唐招提寺(759年建成)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木构佛教建筑群之一。它的金堂是奈良时期保存最好、也是最大的一座。金堂内有一组雕像,高达5.5米,占满整层空间。天花板由尖屋脊吊起。这种尖屋脊是金堂的主要外部特征(见图14-25)。正仓院是奈良东大寺(建于752年)的中心仓库。756年圣武天皇去世不久,光明皇后将宫内宝贵的艺术珍藏赐予东大寺;后来又加上宫廷及寺内其他宝藏约1万件。其中,不少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场景等都有明显的中国风格影响。日本画家们在掌握了唐代绘画技巧之后,又独创出一种表达日本人自己内心情感的风格(见图14-26)。794年,桓武天王为了避免大寺院的跋扈影响,避免奈良地区有权势的僧侣政治进行干涉,迁都到平安京(今京都),日本历史进入了“平安时代”。为了巩固王权,迁都后初期皇室的政策是奖励与中国建立文化关系,促成了天台及真言两大佛教宗派传入日本,对日本的艺术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804年,日本僧人最澄(767~822年)和空海(774~835年)两人随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最澄法师在中国勤学苦练,于805年回到日本,在比睿山建造了延历寺——后来成为新天台宗的中心。他宣扬在世尊前众生都平等的教义,虽然曾遭到僧侣们的反对,但在皇室的支持及他本人的努力下,给日本佛教带来了新的生命。空海法师留学长安,进入真言教派密宗之门。804年,空海回到日本,823年在京都东寺(或称教王护国寺,为皇室寺院)任主持——此地后来成为真言宗的中心。这一教派论点是:凡宇宙万物皆具“菩提”(智慧),因此对神佛的造像十分重视。空海在长安时,他的师傅慧果曾送给他两幅大型彩色“曼荼罗”图(为唐朝几位宫廷画家所作)。这两幅“曼荼罗”图曾被东寺和其他密宗寺院多次临摹。其后真言宗的佛像绘画都以此为依据。宝塔是唯一由中国和日本发展起来的宗教建筑形式,完全是象征性的建筑。在日本,宝塔是寺庙建筑群的中心点,它与整个建筑群完美地融合、辉映。宝塔的垂直线更加衬托出整个建筑群的水平线结构。在早期的法隆寺建筑设计中,日本的宝塔完全是中国的翻版。后来不久,日本建筑师们开始发展自己的样式。药师寺(日本佛教法相宗大本山之一,在奈良市西京,671~686年在藤原宫创建,718年移建今址)的宝塔堪称代表(见图14-27)。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的时候,古印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GautamaSiddhartha,约563~483年,即释迦牟尼,即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创立佛教,以反对当时的婆罗门教。它的基本教义将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唯有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世俗的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范围,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才能“涅槃”或“解脱”。当时,佛教得到刹帝利、吠舍种姓的笃信而得以传播。随着古印度社会的发展,佛教发展历经了4个历史阶段: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释迦牟尼创立,其弟子传承其教义,为原始佛教;从公元前4世纪中叶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和戒律产生认识分歧,分裂成许多教团,后称为18部或20部,为部派佛教;1世纪左右开始为大乘佛教(以前的佛教被称为小乘),分为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7世纪以后,大乘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形成密教。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趋于消失,19世纪后又稍有复兴。佛教经典由口头传诵到书写成文,在长时间内逐渐形成各宗各派学说。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许多国家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随着佛教的传播,产生了佛教美术。第一节印度佛教美术在印度,早期宗教艺术的发展是佛教传播的直接结果。先前的婆罗门教没有兴建庙宇,阿育王(约公元前304~公元前232)是一个推行宗教的统治者,他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采用佛教作为官方宗教,在印度广大地区大力推行。阿育王是印度佛教艺术早期重要的资助者。他树立了一些铭文石柱——如狮子柱等,修建一些人工土丘,命名为“窣堵波”(Stupa,即佛塔),用来供奉、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见图14-1)。阿育王将佛塔建在帝国的主要城市,但阿育王时代的窣堵波没有存留下来,基本形式通过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大窣堵波”保留了下来。这座佛塔也可能是阿育王时代的窣堵波的扩建。佛塔是佛的视觉显现,佛的舍利(尸骨)保存在佛塔中,让信徒把佛视作一个内在的世界;同时,它又利用建筑形式来图解宇宙,它的精确的朝向和设计都是依据一种复杂的程序——比例关系和神秘的象征意义而产生的综合产物。佛塔的外形是个半球形,象征天堂的穹窿,顶部有一个方形结构,中央竖一柱子

文档评论(0)

医药前沿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业医药相关文档服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