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国文学名著鉴赏》练习题答案.docxVIP

(2025年)《外国文学名著鉴赏》练习题答案.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外国文学名著鉴赏》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俄狄浦斯情结

该概念由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出,原指儿童潜意识中对异性父母的依恋与对同性父母的敌意。其文学原型源于索福克勒斯悲剧《俄狄浦斯王》——主人公因神谕被迫逃离科任托斯,却在逃亡中误杀生父拉伊俄斯,娶生母伊俄卡斯忒为妻。这一悲剧揭示了人类在命运与自由意志间的永恒困境: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并非主动选择,而是对神谕的逃避反而促成了预言的实现。该母题在文学中被反复演绎,如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保罗对母亲的病态依赖,本质上是现代社会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心理解构,体现了个体欲望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2.但丁的“三行韵体”

这是但丁在《神曲》中首创的诗歌格律形式,由三个押韵的诗行构成循环(ABA,BCB,CDC...)。其结构特点在于每节的第二行与下一节的第一、三行押韵,形成环环相扣的推进感。这种格律不仅服务于《神曲》“地狱-炼狱-天堂”的阶梯式叙事结构,更通过声音的回环强化了宗教救赎的渐进性。例如《地狱篇》中对贪食者的描写,短促的三行韵体配合“雪片般飘落”的意象,营造出混乱与压抑;而《天堂篇》中对圣徒的赞美则因韵脚的舒展,传递出升华的神圣感。这一格律突破了中世纪拉丁文诗歌的刻板,为意大利俗语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形式基础。

3.堂吉诃德式性格

源自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核心矛盾:主人公沉迷骑士小说,将现实世界幻想为骑士冒险的舞台,既荒诞可笑又令人动容。其性格本质是理想主义与现实的错位——他坚持“扶危济困”的骑士精神,却因脱离实际屡遭挫败(如将风车当巨人、客店当城堡)。这种性格的双重性被别林斯基称为“崇高与滑稽的结合”:堂吉诃德的疯狂中蕴含着对正义的执着,其失败恰恰折射出封建骑士制度的消亡与人文主义理想的萌芽。后世文学中的“堂吉诃德式人物”(如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埃尔)均继承了这一特质,成为“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挣扎”的典型符号。

4.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拉美文学的核心流派,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为代表,特征是在现实叙事中融入超自然元素(如飞升至天的蕾梅黛丝、百年不下的雨),形成“似真似幻”的审美效果。其本质是对拉美“超现实历史”的艺术投射——殖民压迫、独裁统治、文化混杂等现实的荒诞性,使得“魔幻”成为更真实的表达方式。例如《百年孤独》中“失眠症”的蔓延,表面写遗忘,实则隐喻拉美民族对自身历史记忆的断裂;“小金鱼熔毁重铸”的循环,则象征马孔多在进步与停滞间的困局。这种创作手法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边界,将文学真实提升至对历史本质的揭示层面。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分析《哈姆雷特》中“延宕”的多重成因

哈姆雷特的“行动延宕”是莎剧最经典的悲剧动力。表面看,他因“生存还是毁灭”的哲学思考错失复仇良机,实则包含三重深层原因:其一,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他曾将父亲视为“人”的典范(“像神一样”),母亲的速嫁与叔父的篡位打破了对人性善的信仰,导致行动失去价值支撑;其二,宗教伦理的束缚——中世纪“不可妄杀”的诫命与文艺复兴“个体自由”的冲突,使他在“复仇”与“道德”间摇摆(如放弃刺杀祈祷中的克劳狄斯);其三,对“真相”的执着——他设计“戏中戏”验证鬼魂的真实性,本质是对“确定性”的追求,反映了早期现代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不再盲目相信超自然启示,而需理性确证)。这种延宕不仅推动剧情发展,更将个人悲剧升华为人类面对存在困境的普遍焦虑。

2.比较《浮士德》与《神曲》的救赎路径差异

两者均以“灵魂救赎”为核心,但路径选择体现时代精神的变迁。《神曲》(14世纪)的救赎是“神导式”:但丁在维吉尔(理性)与贝雅特丽齐(信仰)引导下,从地狱(罪)到炼狱(悔)再到天堂(爱),最终得见上帝之光。救赎的关键是对神意的服从,个体需通过忏悔与苦行净化灵魂,本质是中世纪神权思想的体现。《浮士德》(1808-1832)的救赎是“实践式”: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订约,经历知识(书斋)、爱情(玛甘泪)、政治(宫廷)、艺术(古希腊)、事业(填海造陆)五大阶段,最终在“永恒的行动”中获得拯救(“停留一下吧,你如此美丽”)。歌德将救赎的主动权交还人类,强调通过实践创造价值实现精神升华,体现了启蒙运动“人是自身命运主人”的主体意识。前者的终点是“与神合一”,后者的终点是“自我完成”,这一差异标志着从神本到人本的思想转型。

3.简析《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大法官”传说的哲学内涵

这一传说出自伊万·卡拉马佐夫之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信仰问题的深刻思辨。故事中,复活的基督被宗教大法官囚禁,大法官指责他“给予人类自由”是残酷的礼物——人类无力承担自由,宁愿用信仰换取面包(物质保障)、奇迹(确定性)、权威(秩序)。大法官代表的是“以爱

文档评论(0)

欣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