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之思辨作文题“哲学家、诗人、游客”范文.docxVIP

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之思辨作文题“哲学家、诗人、游客”范文.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大海,哲学家看到永恒,诗人看到五彩的贝壳,匆匆的游客只看到一大片水。

这句话对我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具有启迪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维导引

材料只有一句话,给出了哲学家、诗人、游客面对大海所见之不同。写作导语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的启迪意义。因此,应从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的角度理解材料的含意。

“大海”代表自然;“哲学家看到永恒”说明哲学家善于理性思考,能够看到自然中蕴含的哲理;“诗人看到五彩的贝壳”说明诗人长于感性审美,能够看到自然的美丽;而“匆匆的游客只看到一大片水”说明游客步履匆忙,只看到自然的表象,既没有理的感悟,也没有美的感受。

无论是哲学家还是诗人,他们面对自然时都能够用心欣赏感悟,或思考自然之理,探求自然的规律,或感受自然之美,追寻自然的诗意,故而对自然有着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匆匆”二字则体现了某些游客面对自然时走马观花的态度,不愿意停下脚步慢慢欣赏、用心感悟,当然无法真正“走进自然”,更不要说“认识自然”了,而这恐怕正是当下许多游客游览的常态。这里体现了材料的情感倾向,即不认同游客的态度,而是认同哲学家、诗人的态度。

根据材料含意和材料的情感倾向,可得到启迪意义:面对自然,我们应像哲学家一样感悟自然的哲理,像诗人一样感受自然的美丽,不能只做一名匆匆的游客,对自然的认知只停留于表象。简而言之,即悟自然之理,赏自然之美。

写作时要围绕“走进自然,认识自然”这一主题,写出像哲学家和诗人那样对待自然的意义,还要对游客的态度加以辩证分析。可以按照材料思路构思行文,如:①以哲学家的眼光看自然,用心感悟,方能认识自然的无穷奥妙,收获智慧,启迪人生;②以诗人的眼光看自然,静心感受,方能欣赏自然的无限魅力,寻常生活处处皆是美;③若只做一名匆匆的游客,那么即便走过千山万水,也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走过”却从未“走进”,又何谈认识自然?

范文01

以闲适之心观自然

自然之景,高峰入云,百川入海,激发古今无数人的豪情与思考。“面对大海,哲学家看到永恒,诗人看到五彩的贝壳,匆匆的游客只看到一大片水。”若以浅尝辄止、走马观花之态对自然,只能是浮光掠影;只有以闲适之心细观自然,方能体察自然之美,获得深邃之思。

以一颗闲适之心欣赏自然,方可赏“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的胜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之景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寄托。杜甫登临泰山,看见“一览众山小”的磅礴之景;王维置身终南,望见“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的变幻之景;贾岛独倚高楼,打开“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的澄明之境。当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渐渐退去,不仅眼前展开一幅壮美的山河画卷,更在心灵深处开辟出一方澄澈的净土,守护内心最本真的美好。唯有以“我适物自闲”的闲适静心感受,方能欣赏自然的无限魅力。

以一颗闲适之心感悟自然,方可品“人生有味是清欢”的哲思。

泛舟游于赤壁,苏轼与客人从闲适的游览中生发出人生思考,得出“物与我皆无尽也”之永恒;探名于石钟山,苏轼在闲适的夜游中寻得“与风水相吞吐”之本,故而“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悟出认识事物必须“目见耳闻”;勇闯褒禅山之深洞,王安石于过早退出的喟叹中,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坚定人生志向;史铁生缓慢地摇着轮椅,于地坛坍圮的红墙、剥蚀的琉璃瓦片中,终寻出人生意义。自然万物亦可为人生良师,我们可从中窥见宇宙奥秘,获得理性哲思。唯有以闲适之心细致体察思考,方可寻见生命真谛,升华人生境界。

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在忙碌中留出一份闲情,总能与之对话。我望见窗外一株红枫,往昔红叶满枝,英姿飒爽,而今肃杀的北风掠过梢头,落叶轻轻飘下,以残躯温暖着冬日的土壤,与之依偎入眠;树干笔直地指向天空,将枝丫紧收在身旁,使之不旁逸斜出。红枫虽已凋尽,却呈现出肃穆简约之美。于此,我知道了有些美不需要繁复的装饰而气韵自显。那些逝去的,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世间。

当今,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浪潮中,人们的目光更多被电子屏幕吸引,无暇亲近自然。不妨望向窗外吧,引一缕天光浇灌繁忙的心灵。唯以一颗闲适之心观自然,方能欣赏自然之美,获得人生之思。

点评

立意精准,结构清晰。文章开篇提出“只有以闲适之心细观自然,方能体察自然之美,获得深邃之思”的中心论点,指出了“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的正确态度;接着从“体察自然之美”“获得深邃之思”两个角度论述“闲适之心”对“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的意义;最后联系自身,写出自己对窗外红枫的审美感受和理性思考,以亲身体验证明自然就在身边,留一份闲情就能与之对话;结尾联系人们无暇亲近自然的现实,重申中心论点。全文论据丰富,语言优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