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豫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docxVIP

安徽省皖豫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8页

高三地理

考生请注意:

考生请注意: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用0.5毫米黑色中性笔或碳素笔在答题纸上进行书写;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的对应题目的答题标号涂黑涂满;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更正其它的答案.未在答题纸上作答的、在答题纸规定区域以外答题的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冰川漂砾是被冰川带到别处的大小不一的石块。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贡嘎山海拔为7508.9m,被誉为“蜀山之王”,其周围有92条现代冰川。位于贡嘎山

东坡的海螺沟冰川全长13.1km,分布有落差高达1080m的大冰瀑布。海螺沟冰川各段地层的岩石以花岗岩和石英岩为主,这些冰川犹如一条条巨大的传送带,将漂砾传送至远方。下图为海螺沟冰川模拟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据图判断,海螺沟冰川自上而下的地貌组成是A.粒雪盆、冰瀑布、冰舌、冰蚀湖

B.冰舌、冰瀑布、粒雪盆、冰蚀湖C.冰瀑布、冰舌、粒雪盆、冰蚀湖D.冰蚀湖、冰瀑布、粒雪盆、冰舌

海螺沟冰川漂砾形成的物质基础有

①陡峭的山体②人类活动③频繁的雪崩④气候变化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森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上界为树线(指天然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或纬度上限),而下界为林线(指封闭森林分布的海拔或纬度上限)。图Ⅰ示意白马雪山的地理位置,图Ⅱ示意白马雪山林线植被与高山灌丛草甸在不同海拔范围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白马雪山山麓最可能分布

A.热带雨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疏林灌丛带 D.常绿阔叶林带

白马雪山高山林线交错带的主要海拔范围是

A.3500m以下 B.3700—4300m C.4500—4900m D.4900m以上

影响白马雪山高山林线交错带内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坡度 B.降水 C.光照 D.气温

地形对人口分布有着深刻的影响。下表示意我国2000年、2010年和2020

年不同海拔常住人口所占全国人口比例(单位:%)。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地形

分段

2000年人口

2010年人口

2020年人口

土地

占比

累积占

占比

累积占

占比

累积占

占比

累积占

因子

海拔

20m

19.72

19.72

21.24

21.24

22.97

22.97

3.15

3.15

20—50m

17.81

37.53

17.93

39.17

17.93

40.90

3.54

6.69

50—100m

12.91

50.44

13.10

52.27

13.06

53.96

3.44

10.13

100—200m

11.62

62.06

11.69

63.96

11.50

65.46

5.69

15.82

200—500m

16.65

78.71

15.45

79.41

14.37

79.83

12.07

27.89

500—1000m

9.32

88.03

8.77

88.18

8.42

88.25

15.89

43.78

1000—2000m

9.72

97.75

9.62

97.80

9.51

97.76

24.61

68.39

2000—3000m

1.77

99.52

1.70

99.50

1.69

99.45

5.96

74.35

3000—4000m

0.27

99.79

0.29

99.79

0.30

99.75

5.82

80.17

4000m

0.21

100.00

0.21

100.00

0.25

100.00

19.83

100.00

我国人口增加最突出的海拔梯度是

A.20m B.20—50m C.50—100m D.100—200m

依据材料推测,下列地形区2000—2020年常住人口所占比重最可能出现下降的是

A.长江三角洲 B.青藏高原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

我国海拔3000m以上地区人口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不断恶化 B.人口迁入量大C.外出务工人员多D.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

区域城市组团通常经历从“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化的过程。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区域人口迁移由“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化的直接原因是A.城乡的差距增大B.核心城市衰落

C.次核心城市增多D.自然环境变化

图示区域人口迁移由“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化过程中A.人口流动强度变小 B.城际交通日趋完善

C.人口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无与伦比94348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章服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