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幼儿园健康课不玩药品课件.ppt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认知基础:理解幼儿与药品的天然吸引力演讲人

认知基础:理解幼儿与药品的天然吸引力01教育实施:构建认知-行为-习惯的三维防护网02风险警示:误玩药品的隐形杀伤力03家园共育:织密幼儿安全的防护网04目录

2025幼儿园健康课不玩药品课件

作为一名从事学前教育15年的幼儿园保健教师,我始终记得第一次参与幼儿误服药物急救时的场景——3岁的朵朵把奶奶放在茶几上的降压药当糖豆吃了3颗,送到医院时小脸煞白、浑身无力。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对幼儿进行不玩药品的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行为规范,而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必修课。今天,我将从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维度,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多年实践经验,为大家展开这节健康课的设计思路。

01认知基础:理解幼儿与药品的天然吸引力

认知基础:理解幼儿与药品的天然吸引力要上好不玩药品的健康课,首先需要理解幼儿与药品之间的特殊关系。3-6岁幼儿正处于泛灵论阶段,对一切色彩鲜艳、形状有趣的物品充满好奇,而药品的包装恰恰容易触发这种探索欲。

幼儿的认知特点与药品特性的矛盾点1感官吸引:彩色糖衣片、水果味口服液、卡通包装的药盒,与幼儿日常接触的糖果、玩具高度相似。我曾在班级观察到,80%的幼儿会将维生素咀嚼片误认为小熊软糖,65%的孩子觉得带卡通图案的药瓶比玩具车还好玩。2模仿行为:幼儿常模仿成人服药动作。有位家长分享,孩子看到妈妈用杯子倒水吃药,就偷偷拿爸爸的降压药给布娃娃治病,这种过家家式的模仿极具隐蔽性。3认知局限:《中国儿童药物安全现状报告》显示,4岁以下幼儿无法准确区分药品与食品,5-6岁幼儿虽能识别药字,但对有毒危险的抽象概念理解有限。

家庭与幼儿园的药品暴露场景03幼儿园场景(占比22%):保健室未锁药品柜(15%)、家长带入园的儿童药(7%)。02家庭场景(占比78%):茶几、床头柜(32%)、抽屉(25%)、老人随身药盒(21%);01根据2023年我园对300个家庭的问卷调查,幼儿接触药品的常见场景集中在:04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幼儿并非主动玩药品,而是药品主动出现在他们的探索范围内,这为后续教育提供了针对性方向。

02风险警示:误玩药品的隐形杀伤力

风险警示:误玩药品的隐形杀伤力理解了幼儿与药品的互动模式后,我们需要用具体案例和科学知识,向幼儿、教师及家长传递不玩药品的必要性。这里的关键是将抽象的危险转化为可感知的伤害。

常见误服药品的类型及危害通过分析近5年我园所在区域的儿童误服案例(数据来源于市儿童医院急诊科),排名前5的药品类型及危害如下:

|药品类型|典型案例|主要危害表现|

|----------------|---------------------------|---------------------------------------|

|降压/降糖药|爷爷的小蓝片(氨氯地平)|低血压(头晕、昏迷)、低血糖(抽搐)|

|感冒药|彩色颗粒冲剂(小儿氨酚黄那敏)|过量导致肝损伤(呕吐、黄疸)|

常见误服药品的类型及危害03|抗生素|水果味混悬液(阿奇霉素)|肠道菌群紊乱(腹泻、过敏)|02|维生素/保健品|小熊软糖(复合维生素)|过量维生素A/D中毒(头痛、骨痛)|01|外用药|红色液体(红花油)|误服后灼伤消化道(口腔/喉咙疼痛)|04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外用药,如红花油、风油精等,因带有香味且包装与口服液相似,幼儿误服率近年上升了17%(2020-2023年数据)。

幼儿身体的脆弱性放大风险与成人相比,幼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仅为成人的1/3-1/2。以最常见的退烧药布洛芬为例,成人安全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10mg,而幼儿超过每公斤15mg就可能引发急性肾损伤。更关键的是,幼儿无法准确描述吃了多少哪里不舒服,往往错过最佳抢救时间(黄金4小时)。

我曾参与过一个紧急案例:4岁的浩浩误服了妈妈的6片安眠药,家长发现时已过去2小时,孩子陷入嗜睡状态。送医后虽抢救成功,但医生明确表示:再晚1小时,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这样的真实案例,正是我们向幼儿传递不玩药品重要性的生动教材。

03教育实施:构建认知-行为-习惯的三维防护网

教育实施:构建认知-行为-习惯的三维防护网明确了为什么和有什么危害后,关键是如何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能理解、愿参与、可坚持的行动。根据《指南》中健康领域的要求,我们需要设计体验式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建立药品≠玩具的认知,养成不碰、不问、报告的行为习惯。

(一)第一阶段:认知建立——药品不是小玩具(3-4岁小班)

小班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学重点是通过感官体验区分药品与玩具/食品。

实物对比游戏准备安全道具:真实药盒(去掉药品)、糖果盒、玩具盒。引导幼

文档评论(0)

zsq1234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