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灾荒政策与国家责任.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灾荒政策与国家责任

引言

翻开《汉书》《后汉书》的灾异志,“关东大饥,人相食”“三辅大旱,谷价腾跃”“河内蝗,伤稼什五”等记载触目惊心。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四百年间,这个中国历史上首个长期大一统王朝始终与灾荒相伴。据不完全统计,西汉214年发生各类灾荒90次,东汉195年发生118次,平均每两年一次的灾荒频率,如同悬在帝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面对”赤地千里”“流民载道”的危局,汉代统治者逐步构建起一套包含仓储、蠲免、赈济、移民等内容的灾荒应对体系。这套体系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救灾措施,更是国家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它既延续了先秦”民为邦本”的政治传统,又在实践中塑造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成为中国古代灾害治理的重要源头。

一、汉代灾荒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冲击

要理解汉代的灾荒政策,首先需要还原灾荒发生的具体场景。汉代的自然灾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类型之多、频率之高、影响之深,远超现代人对”古代社会”的想象。

1.1灾荒类型的多样性与频发性

汉代的自然灾害以水旱灾害为主,兼及蝗螟、地震、疾疫、风雹等。《后汉书·五行志》将灾异分为”水不润下”“火不炎上”“木不曲直”“金不从革”“土爰稼穑”五大类,对应现代分类学中的水文、气象、地质等灾害。其中,水旱灾害占比超过60%。以西汉为例,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河决酸枣,东溃金堤”,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此类黄河决口事件每隔二三十年便会发生;旱灾则多集中在春夏两季,如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次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

蝗灾的爆发往往与旱灾相伴,形成”旱—蝗—饥”的连锁反应。平帝元始二年(2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南阳地震,压杀民人,蝗食禾稼”,都是典型案例。地震灾害虽发生频率较低,但破坏性极强,如顺帝永和三年(138年)“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二郡山岸崩,地陷”,直接导致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

1.2灾荒对社会的多维冲击

灾荒对汉代社会的冲击是全方位的。首先是人口锐减,《汉书·食货志》记载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山东灾荒”人相食,死者以万数”;平帝元始二年(2年)青州蝗灾”民流亡者以十万数”。其次是经济崩溃,灾荒导致农田抛荒、粮价暴涨,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齐地谷石三百余”,而正常年景谷价每石仅数十钱,农民”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的现象屡见不鲜。

社会秩序的崩溃更为危险。灾民为求生存,往往结队流亡,形成”流民潮”。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梁国、平原郡比年伤水旱,人相食,刺史守相坐免”,流民聚集易引发”盗贼”蜂起,如王莽末年”青、徐民多弃乡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壮者入贼中”,直接加速了新莽政权的覆灭。对于以”农本”为根基的汉代政权而言,灾荒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这迫使统治者必须将灾荒应对提升到国家责任的高度。

二、汉代灾荒政策的历史演变与核心内容

面对频发的灾荒,汉代统治者并非一开始就有成熟的应对策略。从汉初的被动救急到武帝时期的制度成型,再到东汉的灵活调整,灾荒政策经历了从”临时应对”到”制度建构”的演变过程。

2.1政策萌芽期:汉初的被动救急(高祖至文景时期)

汉初经历秦末战乱,经济凋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史记·平准书》),国家财政无力支撑大规模救灾。高祖时期,面对”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的局面,只能”令民就食蜀、汉”(《汉书·高帝纪》),即允许灾民自行到蜀地就食,政府仅提供基本的通行便利。

文景时期,随着”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经济逐渐恢复,灾荒应对开始出现制度性萌芽。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提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主张”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建议”使民以粟为赏罚”,通过”入粟拜爵”增加国家粮食储备。文帝采纳建议,“诏开籍田,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汉书·文帝纪》),并多次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除田之租税”,这些举措虽未形成系统政策,但为后续的制度建构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2.2政策成型期:武帝至宣帝时期的制度建构

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力强盛,灾荒政策进入系统化阶段。元狩四年(前119年)山东灾荒,武帝”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史记·平准书》),这是首次由政府大规模组织移民就食,且”假予产业”(提供土地和生产工具),体现了”救急”与”生产恢复”并重的理念。

宣帝时期,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请”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汉书·食货志》)。常平仓的设立标志着汉代灾荒政策的核心——仓储制度正式成型。常平仓通过”贱籴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