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银并行制度分析.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钱银并行制度分析

引言

走进北京故宫的货币陈列馆,展柜里排列着泛着青黑光泽的顺治通宝、康熙通宝,旁边玻璃罩中则躺着形态各异的银锭——马蹄银、砝码银、腰锭……这些看似普通的金属货币,串联起清代近三百年的经济脉络。钱(铜钱)与银(白银)并行流通的货币制度,不仅是清代经济运行的血液,更是观察传统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窗口。这种“大钱小钱各有用,银钱相倚又相磨”的独特格局,究竟如何形成?钱与银在流通中如何互动?又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将沿着历史的脉络,揭开清代钱银并行制度的真实面貌。

一、历史渊源:从明到清的货币制度传承与演变

清代钱银并行制度并非无源之水,其根基深植于明代货币体系的土壤中。

1.1明代货币制度的铺垫

明太祖朱元璋曾试图推行“大明宝钞”纸币制度,却因滥发导致严重贬值,到明中期已基本退出流通。与此同时,两种金属货币逐渐占据主导:一是自宋代以来长期作为小额交易媒介的铜钱,二是随着海外贸易兴起大量流入的白银。尤其是隆庆开关后,美洲白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欧洲商人中转等渠道涌入中国,据学者估算,16世纪至17世纪,约3亿两白银流入中国,白银逐渐从“外来贵金属”转变为“国家货币”。到万历年间,“一条鞭法”推行赋税折银,白银正式获得官方认可的货币地位,形成“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初步格局。

1.2清代的制度确立与调整

清军入关后,面对百废待兴的经济局面,首要任务便是稳定货币体系。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在京师设立宝泉局(隶属户部)、宝源局(隶属工部),开始铸造“顺治通宝”铜钱,明确铜钱为“制钱”,规定每文重一钱(后因铜料紧张,顺治十年增至一钱二分,康熙朝又增至一钱四分),并禁止前代旧钱流通,确立了铜钱的法偿地位。

对于白银,清政府采取“不立法定,顺其自然”的态度——既不强制规定白银的铸造标准(白银始终是称量货币,以“两”为单位,需通过称重、验色确定价值),也不限制其流通范围。这种“默许”实则是对民间长期使用白银习惯的承认。至康熙朝,随着社会经济恢复,白银在土地买卖、大额商货交易、赋税缴纳中占据绝对主导,铜钱则覆盖日常柴米油盐、零星雇工等小额场景,钱银并行的制度框架正式成型。

二、运行机制:钱与银的“分工协作”与“暗潮涌动”

钱与银看似“各管一摊”,实则在流通中形成了复杂的互动网络,这种互动既支撑着经济运转,也暗藏矛盾。

2.1铜钱:国家信用的“小额担当”

铜钱的铸造与流通完全由国家主导,是清政府控制基层经济的重要工具。

从铸造看,中央设宝泉、宝源二局,地方则在各省设铸局(如江苏的宝苏局、浙江的宝浙局),但铸币权高度集中——铜料主要依赖云南铜矿(清代云南铜矿产量占全国90%以上),由官府统一采购、分配;铸钱模具(钱范)由中央颁发,确保形制统一;每炉铸钱数量、铜铅配比(清代铜钱多为铜六铅四合金)均有严格规定。以乾隆朝为例,每千文制钱需用铜11.44斤、白铅8.0斤、黑铅0.36斤,成本约合银1.2两,而千文制钱在市场上可兑换银1两左右(因铜价波动时有变化),政府通过控制铸币成本与面值的差额(即铸息)获取财政收入。

从流通看,铜钱的“势力范围”集中在基层社会。《清稗类钞》记载,乾隆年间北京城内“卖菜者得钱即市油盐,负贩者日取数十钱即可糊口”,一个普通工匠日收入约30-50文,够买2-3升米(每升约10文)。农村集市更是铜钱的天下——买一只鸡50文,卖一斗麦100文,婚丧嫁娶的“份子钱”也多用铜钱凑。清政府还规定,民间田宅交易价在1两以下必须用铜钱,1两以上银钱兼用,从法律上保障了铜钱的流通空间。

2.2白银:市场驱动的“大额纽带”

与铜钱的“官方属性”不同,白银的流通更依赖市场自发力量。

白银的来源主要有三:其一,海外输入——18世纪前,美洲白银通过西班牙、葡萄牙商人持续流入;18世纪后,英国等国为平衡茶叶贸易逆差,也大量输入白银(仅1700-1800年,约4000万两白银流入中国)。其二,国内开采——云南、贵州等地虽有银矿,但产量有限(清代年平均产银约10万两),远不及海外输入。其三,民间窖藏转化——明代以来积累的白银重新进入流通。

白银的使用场景集中于“大进大出”:一是赋税——清代地丁银、关税等主要财政收入均以白银征收(雍正“摊丁入亩”后,田赋基本折银);二是长途贸易——徽商运茶到广东,晋商贩盐至江南,货款结算动辄数百上千两;三是金融借贷——票号、钱庄的存贷款多以白银计,利息也按银两计算。值得注意的是,白银虽无固定面值,却衍生出复杂的计量体系:各地有不同的“平”(称重标准),如北京的“京平”、上海的“规元”、广州的“广平”,一两在不同地区实际重量相差可达3%;还有不同的“色”(含银量),标准银称为“纹银”(含银93.5374%),市面上流通的白银需折算成纹银计价,“倾熔”(将散碎银熔铸成锭)、“贴水”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