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社团代表发言.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社团代表发言

各位老师、同学,以及和我们一样热爱着某个领域的社团伙伴们:

站在这里,我突然想起三年前的一个傍晚。那时我还是大一新生,抱着一摞海报站在二教走廊里,海报上歪歪扭扭写着“星芒创意社招新”——那是我们用马克笔手写的,因为经费有限,连打印店的钱都舍不得花。走廊里人来人往,有学长抱着篮球路过时瞥了一眼,说:“创意社?能搞出什么名堂?”

现在想来,那句话倒成了我们的“动力咒语”。三年后的今天,星芒创意社从最初的7个人,变成了120人的大家庭;从在教室后排挤着开小会,到能独立承办覆盖全校的“创意嘉年华”;从被质疑“不务正业”,到被校团委评为“年度最具活力社团”。但比这些数字更珍贵的,是我们在彼此眼里看见的光——那是每一次头脑风暴时突然迸发的灵感火花,是熬夜改方案时互相递的那杯热奶茶,是作品被认可时眼眶发热的瞬间。

我们的“不完美”成长史:从跌跌撞撞到彼此托举

社团的第一个项目,是“校园记忆盲盒”。我们收集了100位毕业生的旧物:褪色的听课笔记、夹着银杏叶的学生证、比赛获奖的奖状,甚至还有一罐没吃完的考研时的咖啡。我们想把这些故事装进盲盒,让新生触摸到校园的温度。但现实比想象残酷——第一次布展时,场地临时被占用,我们搬着展架在雨里等了两小时;盲盒预售只卖出32个,剩下的70个堆在社团活动室,像沉默的质问。

那天晚上,我们围坐在活动室的地板上,啃着凉掉的披萨。平时最活跃的阿杰突然说:“要不咱们把剩下的盲盒送给后勤阿姨?我看见张阿姨总盯着毕业生的照片看。”于是第二天,我们带着盲盒敲开了校史馆、保安室、食堂后厨的门。张阿姨接过那个装着90年代老校徽的盲盒时,用围裙擦了擦手,说:“我在这儿干了20年,还是头回知道这些故事。”后来,校史馆主动联系我们,把“校园记忆盲盒”列为年度特色项目,还邀请我们参与校史文化展的策划。

这件事让我们明白:创意的价值,从来不在“完美”,而在“连接”。我们开始更关注身边的真实需求——给图书馆设计“阅读心情便利贴”,让陌生人的批注成为书与书之间的桥梁;为食堂阿姨设计防烫手套,把她们说的“端汤总烫手”变成了带卡通图案的实用小物;甚至帮退休老教授把手写的植物笔记做成电子图鉴,配上他亲自录制的语音讲解。这些项目或许不够“高大上”,但每次看到阿姨戴着我们设计的手套说“真得劲”,看到读者在便利贴上写“你的话让我今天不那么孤单”,我们就知道:创意,本就该扎根在泥土里。

每个普通人的“超能力”:在社团里,我们都能发光

社团里有个叫小棠的姑娘,第一次招新面试时,她攥着作品集的手一直在抖。她的作品是用旧布料拼贴的校园地图,针脚歪歪扭扭,但每栋楼的位置都标得极仔细。她说:“我从小就不敢当众说话,可我想让大家看到,旧东西也能变美。”后来,我们让她负责“旧物新生”工作坊。第一次带活动时,她对着20个同学张了张嘴,一个字都没说出来。是同组的阿琳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说:“我帮你讲流程,你负责展示作品好不好?”那之后,小棠慢慢敢抬头看大家了。现在,她不仅能独立带工作坊,还带着团队给社区的独居老人做“记忆被子”——把老人们的旧衣服拼成温暖的图案,缝进他们的故事。上周末我去社区回访,一位奶奶拉着小棠的手说:“丫头,你让我这把老骨头的衣服,又有了温度。”小棠转身时,我看见她眼睛里闪着光——那是被需要、被信任的光。

技术部的阿杰更像个“逆袭样本”。他刚来社团时,只会用PPT做简单排版,可他总说“我想帮大家把创意变成现实”。为了做3D校园模型,他熬夜啃建模教程,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了薄茧;为了给“创意嘉年华”做互动程序,他在社团活动室睡了三天,枕头边堆着冷掉的泡面。现在的他,已经能独立完成AR导览程序开发,还带着新生做“虚拟校园文化展”。前几天他跟我说:“以前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工具人’,可现在才明白,技术不是冰冷的代码,是让创意落地的翅膀。”

这样的故事,在星芒有太多太多。有人从“社恐”变成活动主持人,有人从“手残党”变成手工达人,有人从“理论派”变成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者”。社团就像一面多棱镜,把每个人的闪光点放大,再折射到彼此身上。

创意没有终点:我们的下一站,是更辽阔的天地

去年冬天,我们做了一次“创意问卷”调查,收到600多份反馈。让我们意外的是,最常被提到的词不是“获奖”“成功”,而是“归属感”“成长”“一起做一件事的快乐”。这让我们更坚定:社团的核心从来不是“做出多厉害的作品”,而是“让每个成员在探索中找到自己”。

接下来,我们有三个“小目标”:第一,搭建“星芒创意共享平台”,把社团的活动方案、工具包、经验总结整理成开放资源,让更多想做创意的同学“有门可入”;第二,开设“公益创意课堂”,每周去附近的农民工子弟小学,带孩子们用旧纸箱做“城堡”、用瓶盖画“星空”,让创意成为他们看世界的

文档评论(0)

每一天都很美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加油,继续努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