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常熟市基本概况
市人民政府驻虞山镇,邮编:215500。代码:320581。区号:0512。拼音:
ChangshuShi。常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东倚
上海,南连苏州,西邻无锡,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境内地势平缓,气候
温和,风调雨顺,因年年丰收而得名。全市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人口103.6
万,下辖13个镇场,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招商城。常熟以悠久的人文历
史、秀丽的山川景色、丰饶的物产资源享誉江南。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近年来又先后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
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国畅通
工程模范管理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称号,成为中国获得该殊荣的第一个县级
市;同时还获得“遗产管理”单项竞赛第一名等称号。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常
熟市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
县光荣称号。
自然地理
常熟位于东经120°33ˊ—121°03ˊ,北纬31°33ˊ—31°50ˊ。地
处长江下游南岸,居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东邻太仓,距上海100公里;
南接昆山、苏州;西接无锡、江阴;北濒长江黄金水道,与南通隔江相望;西北
境与张家港接壤。全境东西间最长距离49公里,南北间最长距离37公里,总
面积1266平方公里(含长江界属水面)。
常熟境内地势低平,海拔大都在3—7米间。境内山丘主要有虞山、顾山、
福山。其中以虞山为最,海拔261米,长6400米,东端蜿蜒入古城,素有“十
里青山半入城”之说。境内水网交织,各河流湖荡均属太湖水系,其分布呈以城
区为轴心向四乡辐射状,东南较密,西北较疏,河道较小,水流平稳。主要河流
有望虞河、白茆塘、常浒河、元和塘、张家港、盐铁塘、耿泾塘等,湖泊有昆承
湖、尚湖等。
常熟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年均总日照数2130.2小时,占可照时数48%;年平均气温15.4°C;
年均降水量1054毫米。
历史沿革
早在55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常熟这方沃土聚居生息。
夏、商时期,常熟地域为扬州属地。商末(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古公父
之子泰伯、仲雍让国南来,建勾吴古国。武王灭纣后(公元前841年)封仲雍
曾孙周章为吴王,立吴国。常熟地域时为吴国北境。
东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越灭吴,常熟地域隶于越。显王三十六年
(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常熟地域隶于楚。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常熟地域属会稽郡吴县。
西汉景帝前元时期(公元前156~前150年),常熟地域上首次设虞乡建
置,仍隶于会稽郡吴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浙江以西另设吴郡,
第1页共3页
虞乡隶于吴郡吴县。其时,常熟地域内又增设南沙乡,并在该乡置司盐都尉署,
开常熟地域史设吏治之先河。
三国鼎立期间,虞乡、南沙乡同属吴国吴郡吴县。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虞乡升为海虞县(因县境东临沧海而命名),隶
于吴郡,此为常熟地域设县之始。东晋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县北境侨
设郯县、朐县、利城县,为南东海郡。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南沙乡升为
南沙县。是时,常熟地域并存海虞、南沙两县。
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泰元年(498年),海虞县北境设海阳县,隶于晋陵郡。
梁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县治之地设南沙城(即今福山),
是为常熟县名之始。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原隰异壤,虽大水大
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之意。
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海虞、兴国、海阳、前京、信义等县并入常
熟县,隶于苏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移至海虞城即现之虞山镇,隶于吴郡。
五代十国期间,常熟属吴越国。
宋代,常熟属平江府。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隶于平江府。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隶于苏州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两县治同城。咸丰十年
(1860年),太平军攻占常熟、昭文,两县同属苏福省。同治元年(1862年),
太平军退,两县仍隶于苏州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