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文学角度解读现代经典《荷塘月色》.docxVIP

从古典文学角度解读现代经典《荷塘月色》.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意境的营造:对古典诗词的化用与再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美学的核心范畴,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引发读者无限遐想的艺术空间。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成功地将古典诗词的意境“白话化”了。

“田田”的叶子:这个词直接出自汉乐府《江南可采莲》中的“莲叶何田田”。仅此一词,便唤醒了整个关于采莲、江南、嬉游的古典意象群,为静谧的荷塘注入了一份古老的生命律动。

“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个比喻不仅形象,更富有古典的优雅与韵律感。它让人联想到杜甫笔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将静态的荷叶动态化、人格化,赋予其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袅娜地开着”与“羞涩地打着朵儿”:这完全是将荷花当作古典仕女来描绘。“袅娜”是体态的柔美,“羞涩”是情态的娇媚。这种拟人手法,在古典文学中比比皆是,如曹植《洛神赋》中的“含辞未吐,气若幽兰”。朱自清借此构建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充满生命情致的“荷花神女”世界。

二、情感的寄托:延续千年的“士大夫”忧思

中国古典文人(士大夫)常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矛盾。当现实世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令人压抑时,转向自然寻求慰藉便成为一种传统模式。

“独处”的妙处:文中“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剖白,正是古代文人“出世”与“入世”矛盾的心理写照。月夜独往荷塘,这一行为本身就如同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高,或是苏轼“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的闲适,是一种主动的精神逃离。

月下的“有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文中的荷塘月色,无一处不是朱自清主观情感的投射。那“淡淡的月光”、那“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无不渲染着他内心的苦闷、彷徨与寻求超脱的渴望。这月色下的荷塘,就是他暂时构筑的、用以安放自由灵魂的“乌托邦”。

三、结构的韵律:古典散文的“起承转合”

文章的结构暗合了古典散文的章法。

起:“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门见山,点明心境,是为“起”。

承:披衣出门,走向荷塘,沿途环境的静谧,是为“承”,逐步引向核心场景。

转:抵达荷塘,对月、荷、树、光、影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情感在此达到高潮,暂时忘却了烦恼,是为全文之“转”,也是核心部分。

合:由眼前的莲,联想到《西洲曲》,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最终“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从古典的绮梦跌回现实的家中,首尾呼应,余韵悠长,是为“合”。这种圆融的结构,使得文章气韵生动,浑然一体。

四、意象的传承与突破

文中的核心意象都深深植根于古典文学:

月:是中国文学中最经典的意象,象征思念、团圆、高洁、永恒与静谧。朱自清笔下的月是“淡淡的”,不同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的浩荡,也不同于苏轼“明月几时有”的旷达,而更接近李商隐的“夜吟应觉月光寒”的那种清冷与孤寂,贴合他当时的心境。

荷(莲):自周敦颐《爱莲说》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便成为荷花固有的人格象征。朱自清在文中极力刻画荷花的洁净、优雅与风姿,正是在潜意识中对其高洁品格的向往与自我期许,是对这一古典意象的现代呼应。

流水:文中那“脉脉的流水”,承载着“叶子和花”的梦,也承载着作者的愁思。这延续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以水喻愁传统。

五、语言的节奏与绘画美

朱自清的语言极具音乐性和绘画感。

叠词与音韵:“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地挨着”、“脉脉的流水”……这些叠词的运用,以及长短句的交错,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如同在吟诵一首优美的古典散文诗。

色彩的调配:他像一个传统的中国画家,用文字作画。月色是“青雾”、“牛乳”、“流水”;光影是“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荷花是“白花”、“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整个画面以素雅的冷色调为主,清丽脱俗,恰似一幅水墨写意画。

结论

综上所述,《荷塘月色》是一座连接古典与现代的艺术桥梁。朱自清先生并非简单地模仿古典,而是将古典文学的精神内核、美学范式与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敏感、苦闷与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笔下的荷塘,既是真实的景物,也是一个被古典诗词浸润过的、高度艺术化的心灵幻境。

通过这篇散文,我们看到,古典文学的基因并未因白话文运动而断绝,反而以一种更内在、更精微的方式,在现代文学中获得了新生。这正是《荷塘月色》历经岁月洗礼,依然能触动我们心弦的深层原因——它回应了我们民族血脉中那份共通的,对于自然、自由与宁静的永恒向往。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