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docx

2024-202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

2024-202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吟和之韵】

“和”文化源远流长,浸润在一篇篇经典古诗文里。请补写句中的空缺部分。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鱼儿似与游人和谐互动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①______”;庄子《北冥有鱼》用“野马也,尘埃也,②______”展现万物依存的和谐共生;《关雎》一诗的开头,以水鸟和鸣起兴,比喻爱情相契的诗句是“③______,④______”;《大道之行也》中“⑤______,⑥______”强调通过选拔人才、培养诚信来构建和谐社会。这些经典文字,从自然之趣到人间理想,处处体现着中华文化对“和”的追求。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2.整本书阅读。

班级围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开展读书活动,请完成下列各题。

(1)探寻情节脉络。

拷问的时候,他什么也没供出来,一切都否认。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肯说,连他自己也不明白。他要做得勇敢,做得倔强,像他在书里看到的那些人一样。可是在把他押到牢房去的那天晚上,经过面粉厂的大房子时,他听到一个押送兵说:“司令官为什么要把他押到这里来?从后面给他一颗子弹——不就完了!”听了这话,他真有点害怕起来。是啊,十六岁就死,真是太可怕了!生命属于自己只有一次啊!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文段中的“他”指:①______。“他”因为②______(事件)被关押审问。其中对“他”影响较深的一本书籍是③______。

(2)解读人物心路。

矛盾与挣扎往往能折射出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根据上面选段,结合全书,分析这种矛盾的心理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物形象特点。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3.【悟和之美】

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文化中,“以和为贵”的理念早在先秦便diàn①定了文明根基。古人于青铜器与典籍中(甲)(①镌刻②雕刻)着对“和”的向往,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真正的和谐,是在差异中寻求平衡协调,就像不同的食材在沸汤中翻滚交融,各存其味却共成醇厚汤羹。今日(乙)(①仰望②瞭望)世界,多元文明的碰撞更需要重拾这份古老的东方智慧:以开放破除闭塞,以对话化解缄②默,让“和而不同”的礼序精神,实现跨越时空、连接万心的桥梁。

(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同时给加点的字注音,请依序号填写在横线处。

①______

②______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甲______

乙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在“让”前面加“我们”。

B.把“实现”改成“成为”。

C.将“连接万心”放在“跨越时空”之前。

D.删掉“的礼序精神”。

4.【行和之道】

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和平实践分析表

践行维度

具体体现

出使宗旨

“共享太平之福”,开展友好外交。

文化尊重

遍历30余国,包容多元文明。

贸易原则

平等互利,非殖民掠夺交易。

技术交流

传播农业、建筑等技术,促进文化互鉴。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00多年前,拿破仑把落后的中国比喻为沉睡的雄狮。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中国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从70年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新时代答案,从和平共处到和合共生,“和”的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实现历史跨越。

(上述材料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0月28日)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郑和下西洋中“平等互利、非殖民掠夺”的贸易原则展现了明朝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

B.“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一比喻,强调中国崛起后仍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C.“和平发展”被写入宪法,这表明只有通过法律保障,才能实现国家间的持久和平。

D.“共享太平之福”的出使宗旨,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形成历史呼应。

(2)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网络直播间正开展“和”文化专题访谈,小主播与校长围绕该话题展开连线互动。请结合语境,补全下列对话内容。

小主播:①______

校长:当然有必要。在校园传承“和”文化,能让同学们从小培养包容、互助的品格,这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还能让大家理解和平共处的意义,树立文化自信。

小主播:那请问学校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7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