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点绛唇》二首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苏轼《点绛唇》二首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点绛唇》二首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词作原文

(一)点绛唇?红杏飘香

点绛唇?红杏飘香

宋?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红,冷透人衣袂。

归心暗许,只恐流年暮。

(二)点绛唇?闲倚胡床

点绛唇?闲倚胡床

宋?苏轼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

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二、白话译文

(一)点绛唇?红杏飘香

红杏绽放,飘来阵阵清香,

柳树裹着如烟的翠绿,垂下轻柔的枝条。

水边那座红色的门户,

将黄昏时的细雨尽数卷在窗外。

烛光摇曳,红光闪动,

寒意透过衣衫,浸到肌肤里。

心里暗暗许下归乡的念头,

只怕时光匆匆,又到了岁暮之年。

(二)点绛唇?闲倚胡床

悠闲地靠在折叠椅上,

庾公楼外,千座山峰连绵起伏。

和谁一同静坐赏景?

只有明月、清风,还有我。

同僚忽然到来,

有人唱歌,就该有人应和。

你可知道?自从多了一个人,

这清风明月的景致,也得平分着欣赏了。

三、字词注释

(一)点绛唇?红杏飘香

拖轻缕:“拖”一作“垂”,形容柳条轻柔下垂如丝缕。“轻缕”指纤细的柳条,苏轼常用“缕”喻纤细之物,如《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中“层层”“缕缕”均显细腻。

朱户:刷成红色的门户,代指雅致的居所。宋代文人多以“朱户”写居所,既显清丽,又暗合“红尘”之意,此处“水边朱户”与“归心”形成对比——居所虽美,终非故乡。

尽卷黄昏雨:“卷”一作“逐”,“卷”字更显动态——仿佛门户有生命,将雨水“卷”在窗外,既写雨景,又暗写闭门独处的孤寂,比“逐”更具画面感。

烛影摇红:烛光摇曳,红光流动。语出宋代词牌名《烛影摇红》,苏轼化用此语,不写“烛火明”而写“影摇红”,以光影晃动显独处的不安。

衣袂(mèi):衣袖,代指衣衫。“袂”为古典诗词常用词,如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孤帆”代船,“衣袂”代衣,均为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手法。

流年暮:“流年”指流逝的时光,“暮”指岁末、晚年。苏轼作此词时约30余岁,却叹“流年暮”,非实指年老,而是因外放思乡,觉时光虚度,如《东坡志林》中“吾生如寄耳”的时光感慨。

(二)点绛唇?闲倚胡床

胡床:即马扎、折叠椅,汉代从西域传入,宋代文人出游常携带,兼具便携与雅致,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竹杖芒鞋轻胜马”的“竹杖”,与“胡床”同为其贬谪时的常用器物。

庾公楼:即庾亮楼,在今江西九江,东晋名臣庾亮任江州刺史时所建,常与友人登楼赏景。苏轼贬谪黄州时,友人徐君猷任黄州知州,两人常登类似楼阁,此处以“庾公楼”喻黄州的赏景楼,暗含“追慕古人雅趣”之意。

别乘:宋代官制中,“别乘”为通判的别称,辅助知州处理政务,此处指黄州通判(一说为徐君猷的下属),苏轼在《答郡中同僚贺雨》中曾提及“别乘来相庆”,可见两人关系融洽。

风月平分破:“风月”指清风明月,代指自然美景;“破”为“分开、分享”之意,口语化表达显诙谐——本是“明月清风我”的独处之乐,多了一人便要“平分”,暗显苏轼贬谪后的豁达与幽默,不似早年“归心暗许”的沉郁。

四、作者与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书、画均达宋代巅峰,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人生以“乌台诗案”(1079年)为界,前期任凤翔签判、杭州通判等职,虽有外放之苦,仍怀“致君尧舜”之志;后期贬谪黄州、惠州、儋州,历经磨难后,心境从“进取”转向“旷达”,词作风格也从“清丽思乡”变为“闲逸超脱”。

苏轼的词突破晚唐五代“艳科”传统,将山水、人生、哲理融入词中,开创“豪放派”先河,却也不废“婉约”之美——《点绛唇》二首恰是其风格转型的缩影:前首(《红杏飘香》)写于前期外放,偏婉约,藏思乡之愁;后首(《闲倚胡床》)写于贬谪黄州,偏旷达,显超脱之乐。他曾自评“吾词虽不甚佳,然识者自能知之”,这份“不刻意求工却自工”的特质,让其词兼具“烟火气”与“书卷气”。

创作背景

1.点绛唇?红杏飘香:外放密州的春日乡愁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37岁,任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此前他任杭州通判五年,因思念故乡眉山、牵挂弟弟苏辙,多次请求调任近地,却被改任密州——此地比杭州更偏远,气候更寒冷,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春日里,密州红杏绽放、绿柳如烟,苏轼闲居官舍,见“水边朱户”闭门避雨,烛光摇曳中寒意浸衣,忽然想起故乡的春日:眉山的杏花是否也这般香?弟弟是否也在赏春?“归心暗许”的念头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