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小学美术手工废物利用饮料瓶改造课件.pptxVIP

2025 小学美术手工废物利用饮料瓶改造课件.ppt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定位:为何选择饮料瓶改造?演讲人

课程背景与目标定位:为何选择饮料瓶改造?总结:饮料瓶改造的教育本质拓展延伸:从课堂到生活的可持续创造教学过程:从观察到创造的阶梯式引导教学准备:从材料到环境的细致铺陈目录

2025小学美术手工废物利用饮料瓶改造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小学美术教育十余年的教师,我始终相信: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孩子对生活的观察与创造。当“双碳”理念逐渐融入日常教学,当“废物利用”成为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重要载体,我开始思考:如何让看似普通的饮料瓶,在孩子们的手中焕发新生?今天,我将以“2025小学美术手工废物利用饮料瓶改造”为主题,从课程设计逻辑、实施路径到教学反思,为大家展开这堂融合环保、创意与生活美学的手工课。

01课程背景与目标定位:为何选择饮料瓶改造?

现实意义:生活中的“可造之材”据《中国塑料污染治理报告》统计,我国每年消耗饮料瓶超500亿个,其中仅30%被回收。这些色彩各异、造型多样的塑料瓶(以PET材质为主),本应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它们耐摔、易塑形、可装饰,是最适合小学生操作的手工材料。我曾在班级开展“家庭饮料瓶收集周”,孩子们带来的瓶子令人惊喜:有螺旋纹的运动饮料瓶、圆滚滚的果汁瓶、细长的茶饮料瓶,甚至还有带提手的大瓶装水瓶,这些“原材料”的多样性,恰恰为创意改造提供了天然的“灵感库”。

教育价值:三维目标的深度融合基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7-12岁,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拆解为:知识与技能:认识饮料瓶的材质特性(如透明度、可塑性),掌握切割、粘贴、装饰等基础手工技法,能完成1-2件兼具功能性与美观性的改造作品(如笔筒、花瓶、小摆件)。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设计-制作-评价”的完整创作流程,培养设计思维(如功能与形式的统一)、问题解决能力(如处理瓶身切割后的毛边)及团队协作意识(小组合作完成复杂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废物可变宝”的环保意识,感受“生活即艺术”的美学理念,增强对日常物品的重新审视能力——这是比完成作品更重要的“隐性收获”。

02教学准备:从材料到环境的细致铺陈

材料工具:安全、多样、易获取核心材料:饮料瓶(需提前清洗、晾干)。建议按“基础款-特色款”分类准备:

基础款:500ml直筒矿泉水瓶(最易切割,适合新手)、330ml圆柱可乐瓶(瓶身光滑,适合彩绘);

特色款:带凹凸纹理的运动饮料瓶(可直接利用纹理做装饰)、葫芦形果汁瓶(天然的“分层结构”,适合改造为收纳盒)、大瓶装(1.5L以上)带提手的瓶子(可改造为小水桶、花盆)。

注:避免使用玻璃饮料瓶(易碎)或金属易拉罐(切割危险),优先选择PET材质(轻便、无异味)。

辅助材料:

材料工具:安全、多样、易获取装饰类:彩色卡纸、毛线、纽扣、亮片(安全且易操作)、丙烯颜料(防水,适合瓶身彩绘)、环保胶(如白胶、热熔胶需教师辅助使用);

功能强化类:布料(包裹瓶身防刮手)、吸管(连接瓶身做分层)、小木棍(固定瓶口做提手)。

工具:圆头剪刀(学生用)、安全美工刀(教师示范用)、砂纸(打磨切割边缘)、ruler(测量切割高度)、打孔器(用于穿绳)。所有尖锐工具由教师统一管理,学生仅使用圆头剪刀。

环境创设:激发创意的“场景化课堂”展示区:课前布置“饮料瓶改造作品展”,展示教师范作(如用可乐瓶做的分层笔筒、用矿泉水瓶做的小鸟喂食器)、大师作品(如荷兰设计师MarjanvanAubel的塑料瓶灯具)、学生优秀作业(往届作品),通过视觉冲击激发创作欲。

操作区:以4-6人小组为单位围坐,桌面铺防水桌布(防颜料、胶水污染),每组配备材料筐(分类放置工具、材料)、垃圾桶(区分可回收垃圾与废弃材料)。

安全角:张贴“手工安全口诀”(如“刀剪使用不打闹,毛边处理用砂纸”),设置急救箱(含创可贴、碘伏),教师提前演示“如何安全传递工具”(如将刀柄朝向自己递给同学)。

03教学过程:从观察到创造的阶梯式引导

情境导入:唤醒“重新发现”的眼睛(10分钟)我通常以一个“盲盒游戏”开启课堂:用布遮盖一个改造后的饮料瓶作品(如用奶茶瓶做的小台灯),让学生触摸后猜测“这是什么?原材料可能是什么?”。当孩子们说出“像小夜灯”“可能是塑料瓶做的”时,我顺势展示拆解过程——揭开布的瞬间,瓶身的“奶茶品牌logo”若隐若现,孩子们会惊呼:“原来是奶茶瓶!”

接着,通过一组对比图片(随意丢弃的饮料瓶VS改造后的创意作品)引发讨论:“为什么同样的瓶子,有的被扔进垃圾桶,有的却变成艺术品?”引导学生总结关键点:观察(发现瓶子的独特形状)、设计(赋予新功能)、改造(动手实现创意)。这一步的核心是打破“废物=无用”的思维定式。

观察分析:解构

文档评论(0)

sxgvvvvv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