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城坊制研究.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长安城坊制研究

引言

站在西安城的朱雀大街遗址上,脚下的青石板虽已模糊了千年痕迹,但仍能让人想起唐代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盛景。这座被日本平城京、洛阳城争相效仿的东方都城,其核心规划智慧便藏在”坊制”之中。坊制不仅是唐代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更是观察当时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与市井生活的关键窗口。本文将从坊制的规划理念、空间形态、管理机制与社会影响四个维度展开,试图还原一个立体的”坊中长安”。

一、坊制的起源与规划理念:从”里”到”坊”的制度嬗变

要理解唐代坊制,需先追溯其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单元最早称为”里”,《周礼·地官》中”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记载,便勾勒出早期里制的雏形。汉代长安虽设”闾里”,但布局较为松散,里墙低矮,管理也相对粗放。真正让”坊”成为制度性空间单元的,是隋代宇文恺主持修建的大兴城——唐代长安城的前身。

隋大兴城的规划并非偶然。经历南北朝分裂后,统一王朝亟需通过严格的城市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宇文恺以《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的礼制思想为基础,结合北魏洛阳城”里坊”实践,创造性地将全城划分为108个矩形坊区(唐代沿用时因地形调整为109坊)。这种”棋布星罗,街衢绳直”的布局,本质上是将儒家”礼”的秩序投射到空间层面:朱雀大街作为中轴,东西对称的坊区象征”阴阳平衡”;宫城居北、皇城居中、外郭城环绕的格局,暗合”君权天授”的政治哲学;而坊墙高筑、坊门定时启闭,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空间具象化。

唐代对隋代坊制的继承与调整,更体现了实用主义智慧。比如隋代某些坊因面积过大(如兴道坊周长近4公里),唐代便通过增设十字街将坊内划分为更小的”曲”;再如为满足佛教兴盛需求,特意在晋昌坊为玄奘修建大慈恩寺,在靖善坊设大兴善寺,这种”因需设坊”的灵活调整,让刚性的制度框架保持了生命力。

二、坊的空间结构:从坊墙到曲巷的立体图景

当我们在脑海中复原一座唐代长安的坊时,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那道高约3米、基宽2.5米的夯土坊墙。这些用黄土、石灰混合夯筑的墙壁,不仅是物理边界,更是身份与秩序的象征——普通民居不得随意开门向街,必须通过坊门进出;贵族宅第虽可”临坊开门”,但门的规格(如门钉数量、门楼高度)仍受《营缮令》严格限制。

每座坊的标准配置是”四门十字街”:东西南北各开一门,坊内有东西、南北两条主街十字交叉,将坊分为四个区域;主街宽约15米,两侧设排水沟,沟边种植槐树(“青槐夹驰道”的诗句便源于此);十字街再分出若干”曲”(小巷),曲宽约2-3米,曲内分布着民居、店铺、寺庙等。以平康坊为例,其东西长690米、南北宽588米,十字街将坊分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区,东北区多为官宦宅第,西南区则聚集着教坊乐户,这种”区-曲-院”的三级空间结构,既保证了管理效率,又形成了自然的功能分区。

值得注意的是,坊的空间形态并非千篇一律。靠近宫城的永兴坊、崇仁坊因毗邻皇城,面积较小(约0.25平方公里),坊内多设”丁字街”以减少交通流量;而位于外郭城的敦化坊、延福坊面积达0.8平方公里,坊内十字街更宽敞,甚至出现”坊中套坊”的现象(如延福坊内有波斯胡寺、祆祠等宗教场所,形成独立院落)。这种”中心密集、外围宽松”的空间差异,本质上是政治辐射力与城市扩张速度的空间映射。

三、坊制的管理体系:从”坊正”到”街使”的立体网络

如果说坊墙是空间的”硬约束”,那么严密的管理体系则是坊制的”软支撑”。唐代坊的基层管理者是”坊正”,由政府从坊内居民中选拔(多为有田产、声望的富户),职责包括”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每天日出前二刻(约凌晨4点),坊正敲响”晓鼓”开启坊门;日落后三刻(约晚上7点),随着”暮鼓”响起关闭坊门。《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若遇婚丧急病需夜出,必须持”过所”(通行证)向坊正报备——1971年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李勉过所”,便印证了这一制度。

除了坊正,唐代还设置了”左右街使”(隶属金吾卫)负责巡查街衢,“里正”(每坊辖5-10里)协助户籍管理,形成”街使-坊正-里正”三级管理网络。这种立体管理在特殊时期尤为重要:如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实行”宵禁加严”,坊门关闭后派士兵巡逻,甚至”每坊遣一人立铺”(《资治通鉴》卷220);再如科举放榜时,平康坊因考生聚集,坊正需额外增加巡夜次数,防止”醉卧街衢”的乱象。

管理体系的运行,还依赖于配套的基础设施。每坊设”武侯铺”(治安岗亭),内置防火水桶、警鼓;坊内十字街设”漏刻”(计时工具),与宫城的”晨鼓暮鼓”同步;甚至规定”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者,杖七十”(《唐会要》卷86),严格保护坊墙与街道的完整性。这些细节共同织就了一张”严而不僵”的管理大网。

四、坊制的社会影响:从”封闭”到”流动”的时代印记

传统观点认为坊制是”封闭的堡垒”,但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