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里守望的理想——《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VIP

在历史里守望的理想——《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历史里守望的理想——《资治通鉴》读后感

第一篇:史笔中的治世长歌

读《资治通鉴》时,总觉得书页间飘着一缕若有若无的檀香。那不是书纸的味道,倒像是千年前编纂者的呼吸——司马光在《进书表》里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原来这满纸的帝王将相、刀光剑影,都是他捧给后世的一盏明灯,灯芯里烧的,是对”治世”最质朴的理想。

翻到唐纪部分,“贞观之治”的篇章总让人读得慢些。魏徵的谏言像把锋利的刀,割开帝王的骄矜;李世民的”以人为镜”又像块温润的玉,磨平权力的棱角。有次读到魏徵病逝,太宗哭着说”遂亡一镜矣”,突然想起书中写过的另一个场景:汉初文帝想建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相当于十户中产之家的财产),立刻摆手说”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这两个相隔几百年的画面叠在一起,竟看出某种奇妙的默契——无论是纳谏如流的明君,还是克己节用的帝王,他们追逐的”治世”,从来不是史书上冰冷的”盛世”二字,而是让百姓”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热望。

但历史总爱给理想出难题。中唐的牛李党争里,满朝重臣为了权位互相倾轧,连白居易都在诗里叹气”是非不到钓鱼处,荣辱常随骑马人”;北宋的庆历新政,范仲淹刚推行”明黜陟、抑侥幸”,就被守旧派扣上”结党”的帽子。读这些段落时,我总想起司马光编纂时的处境——他在洛阳修书十五年,身边是旧党与新党的纷争,窗外是变法与守成的喧嚣。可他的笔锋始终冷静,既写变法者的锐意,也写守旧者的顾虑,像是要告诉后世:真正的治世理想,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争斗,而是在矛盾中寻找让大多数人都能好好活着的平衡点。

书里有段写东汉太学生的。那些年轻的学子们在洛阳太学里讨论”清议”,批评朝政时弊,被宦官诬为”党人”下狱。可当他们被押解着经过街市,百姓们举着酒壶含泪相赠,连卖菜的老妇都往他们怀里塞热乎的炊饼。突然明白,所谓”治世理想”从不是帝王将相的专利,它藏在每一个普通人对”好日子”的期待里——是农民希望”深耕易耨”的土地不被战火侵扰,是商人盼着”关市无征”的商路畅通无阻,是书生渴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公平。这些细碎的、滚烫的期待,才是史书里最珍贵的治世密码。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落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题签上。突然懂了司马光的苦心:他不是要写一部权谋之书,而是要把千年来中国人对”治世”的探索刻进历史里。那些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坚持的热血、妥协的智慧,都是我们今天仍在守望的理想——让每个认真活着的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第二篇:青史里的赤子之心

读《资治通鉴》最动人的,不是金戈铁马的征伐,而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依然紧攥理想的赤子。他们或许不是帝王将相,甚至未必能改变时局,但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守,像星星一样缀在史书的夜幕上,让后来者一抬头就能看见:原来理想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它是有人愿意用一生去践行的信念。

记得读三国部分,诸葛亮的”出师表”被司马光全文收录。“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字句里,藏着他二十一年的坚持——从隆中草庐到五丈原星落,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到”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有人说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愚忠,可史书里还写着,他死后”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原来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从不在乎能不能成功,只在乎自己有没有尽力去靠近那个”让汉室复兴、百姓安居”的愿景。

再翻到唐纪,张巡守睢阳的故事总让人鼻酸。叛军围城数月,城内粮尽,士兵们煮弓弩上的皮革充饥,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绝境。但张巡每次巡城,“须髯辄张”,激励将士时”嚼齿穿龈”。后来城破被俘,他对着叛军将领南霁云喊:“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笑着答:“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两个在史书里不过几页的人物,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理想”——那不是顺境中的豪言,而是绝境里依然不肯低头的脊梁。

宋朝的段落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像团火。他主持庆历新政时,改革官员考核制度,在官员名册上勾掉不称职的人,富弼劝他”一笔勾之易,焉知一家哭矣”,他却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后来新政失败被贬,他在岳阳楼上写”微斯人,吾谁与归”,读来竟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让人心颤。原来理想主义者的孤独,不是没人理解,而是明知前路艰难,却依然要为更多人点亮一盏灯。

最难忘的是书里那些”小人物”。比如东汉的范式,与张劭约好”二年后当还,将过拜尊亲”,两年后张劭母亲说”二年之别,千里结言,何可信之”,范式却”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再比如唐朝的阳城,做谏官时”未尝言事”,后来奸臣裴延龄专权,满朝不敢说话,他却”伏阁上疏,论延龄奸佞,德宗欲加罪,赖裴洎等救之”。这些人或许没在历史上掀起大风大浪,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诚信”“正义”这些最朴素的理想,像一颗颗小种子,把文明的根须扎进了更深处。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