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社区工作人员2025年个人总结范文(精选4篇)
2025年,是我在社区工作的第五个年头。这一年,从年初的“新春暖邻”走访到岁末的“幸福社区”总结会,从解决3号楼3单元的下水道堵塞到推动小区电动车集中充电棚落地,我始终以“把居民的事当自家事”的心态扎根一线。全年累计走访居民1200余户次,处理各类诉求387件,参与组织社区活动23场,在琐碎中沉淀,在实践中成长,也更深刻体会到“社区工作无小事”的分量。
年初寒潮来袭时,接到102栋王奶奶的电话,说家中暖气不热。赶到现场发现,老人独居,对供暖系统操作不熟悉,阀门因长期未用已生锈。我一边联系供暖公司师傅,一边用扳手慢慢拧阀门,手被金属划破了也没在意。师傅到场后发现是管道气堵,疏通后室温很快升到20℃。王奶奶拉着我的手说:“闺女,比我亲孙女还贴心。”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解决问题不仅要“办得成”,更要“暖人心”。随后我联合物业,为小区60岁以上老人制作了“便民操作卡”,把暖气、燃气、电梯的使用步骤画成图,上门讲解200余次,类似投诉同比下降65%。
年中老旧小区改造期间,5号楼居民因外墙保温施工噪音问题集体抗议。我连续3天蹲点,白天跟着施工队记录作业时间,晚上召集居民开“板凳会”。有位张大爷拍着桌子说:“凌晨五点就敲墙,让不让人睡觉?”我翻开笔记本:“大爷,施工日志显示最近确实有两天提前到5点,是因为要赶在雨季前完成顶层防水。我们和施工方谈过,调整为早7点开工,中午12点到14点停工,您看这样行吗?”同时提出“改造期间错时送菜”“为有学生的家庭提供临时自习室”等补偿方案,最终得到居民理解。改造完成后,5号楼居民自发送了一面“心系百姓巧解民忧”的锦旗,我把它挂在社区服务站最醒目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沟通多一步,矛盾少十分”。
下半年推进“一老一小”服务时,针对社区237名65岁以上老人,我们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巡访”机制。每周三是我的“陪诊日”,带行动不便的老人去社区医院看病;每月组织“银龄课堂”,教老人用手机挂号、视频通话,李爷爷学会后给外地的孙子发视频,激动得掉眼泪。针对38名学龄前儿童,联合社区幼儿园办起“四点半课堂”,招募退休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不仅辅导作业,还教手工、讲故事。有次接孩子的刘女士说:“以前下班晚,孩子只能锁家里,现在看着他在这儿画的水彩画,我心里踏实多了。”这些小事像种子一样,在居民心里发了芽——现在社区志愿者队伍从30人壮大到120人,连平时不太参与活动的赵叔都主动来帮忙搬桌椅。
当然,这一年也有不足。比如在推动垃圾分类时,起初过于依赖“上门督导”,部分居民有抵触情绪。后来借鉴其他社区经验,推出“积分换礼”制度,用可回收物换米油、换绿植,参与率从40%提升到85%,但前期沟通不够导致进度滞后了一个月;再比如面对年轻租户的需求,比如共享书吧、宠物友好空间,回应速度还不够快,下半年才逐步规划,明年要提前调研、早做安排。
2025年的日历即将翻完,案头的《居民诉求登记本》写满了字迹,有圆珠笔的、铅笔的,甚至有铅笔写了又用钢笔描粗的——那是王奶奶让孙子帮着记的“重要事”。这些痕迹不是数字,是信任,是期待。新的一年,我会继续把脚步迈得更实,把服务做得更细,让“社区”二字,成为居民心里最温暖的依靠。
---
2025年,我主要负责社区网格管理与基层治理创新工作。从1月“网格微管家”小程序上线到12月“邻里议事厅”常态化运行,从化解17起矛盾纠纷到推动3个“自治小区”试点,这一年,我在“小网格”里探索“大治理”,用“微创新”撬动“大变化”,也更深刻理解了“治理不是管理,是共理”的内涵。
年初,针对网格信息不对称问题,我牵头开发了“网格微管家”小程序。原本需要上门登记的人口信息、房屋状态,现在居民扫码就能自主填报;楼道灯坏了、垃圾堆积,拍照上传10分钟内就有网格员接单。记得3月份,租户小陈通过小程序反映2号楼电梯按键失灵,我收到信息后立即联系物业,2小时内维修完成。小陈发微信说:“以前得跑社区填表,现在手机点一点就解决,这程序真管用!”上线至今,小程序累计处理诉求562件,响应时效从平均24小时缩短到4小时,居民参与度从15%提升到68%。为了让老年人也能用,我们制作了“大字版操作手册”,上门教了120位老人,李奶奶现在逢人就说:“我也会‘触网’啦!”
年中,社区出现两起物业与业主的矛盾:8号楼因公共区域划分问题,业主拒交物业费;12号楼因绿化修剪不及时,双方发生争吵。我意识到,单纯“救火”不够,得让居民自己“当家”。于是推动建立“邻里议事厅”,每月第二个周六固定开放,由居民、物业、业委会代表轮流主持。第一次议事会,8号楼的王律师直接说:“物业合同里写公共区域归全体业主,你们凭什么划成停车位收费?”物业经理涨红了脸:“不收费,卫生谁打扫?路灯电费谁出?”我翻出《民法典》相关条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