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_原创精品文档.pdf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一、导入。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曾经为天下寒士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创作的一首律诗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

一”,它就是——《登高》。

二、作者和《登高》

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

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经历过安史之乱。他是我

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奉儒守官,忧国忧民;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

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后世称为“诗

史”。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

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杨论称赞此诗未“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三、朗读《登高》

教师范读后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的缓急)

指导: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

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

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

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

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

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

感交集的心态。

四、鉴赏全诗。

(一)品意境

1、思考:本诗前两联写景,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八种。风、天、猿、渚、沙、鸟、落叶、长江。透过“急”

“高”“哀”“清”“白”“无边”“不尽”等形容词,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静凄凉的

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2、前两联写景同时又是抒情,作者是如何将情和景融合在一起的?

参考:触景生情。杜甫笔下的景是急风高天、渚清沙白、飞鸟落木,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

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触欢娱景生快意情,符合人之常情。

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触景生成的情与景浑然天成,意境更加感人。

3、重点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这两个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

苍茫、变得壮阔起来。在这两个诗句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

“萧萧”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

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象

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在下一句中,诗

人由写山景,又转为写江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

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

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

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

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

慨万端了。

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这两个诗句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

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二)悟感情。

思考: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形象?

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

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

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

文档评论(0)

182****5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