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学-毫针刺法讲义及练习题答案.docxVIP

中医针灸学-毫针刺法讲义及练习题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针灸学-毫针刺法讲义及练习题答案

一、毫针刺法理论概要

(一)毫针的结构与选择

毫针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针具,由古代“九针”中的“毫针”发展而来。现代毫针多以不锈钢为材质(少数用金、银或合金),具有强度高、韧性好、耐腐蚀等优点。其结构可分为五部分:

1.针尖:针的尖端,要求尖锐而不钝,圆而不锐,呈松针状(《灵枢·九针十二原》谓“尖如蚊虻喙”),便于刺入皮肤。

2.针身:针尖至针根的部分,要求光滑挺直、无斑痕、无锈蚀,否则易导致滞针或断针。

3.针根: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为应力集中区,需牢固无松动,避免反复弯折。

4.针柄:手持操作的部分,多以铜丝或银丝缠绕(现代亦有塑料柄),便于施术者行针。

5.针尾:针柄末端,可用于温针灸时固定艾炷,或连接电针仪导线。

规格选择:临床需根据患者体质、针刺部位、病证性质选择针具。一般而言:

-体质壮实、肌肉丰厚(如臀部、大腿)→长(40-75mm)、粗(0.30-0.35mm);

-体质虚弱、肌肉浅薄(如头面、胸背)→短(13-25mm)、细(0.22-0.25mm);

-深刺(如环跳)用长针,浅刺(如印堂)用短针;

-急性痛证(如落枕)可用粗针增强刺激,慢性虚证(如脾虚)用细针温和刺激。

(二)术前准备

1.医者准备:

-手消毒:先用肥皂水清洗双手,再以75%酒精棉球擦拭(或戴无菌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体位选择:根据腧穴部位和操作需要,指导患者取舒适、稳定的体位(如仰卧位适用于胸腹部;俯卧位适用于背腰部;侧卧位适用于胁肋部;仰靠坐位适用于头面、颈部)。体位不当易导致患者疲劳或针体移位,甚至弯针、滞针。

2.患者准备:

-情志调摄: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及可能的感觉(如局部酸麻胀痛),缓解紧张情绪(《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必正其神”)。过度紧张者可先针刺合谷、内关等穴安抚心神。

-禁忌状态:饥饿、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暂缓针刺;大出血、昏迷患者需在生命体征稳定后操作。

3.环境准备:

-消毒:治疗室需每日紫外线消毒(30分钟/次),针具使用前需高压蒸汽灭菌(或一次性毫针);腧穴局部以75%酒精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直径≥5cm),待干后施术。

(三)基本操作流程

1.进针法

进针需“指力均匀、动作轻巧”,核心是快速突破皮肤痛觉层,减少患者疼痛。临床常用以下方法:

-单手进针法:术者以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抵腧穴,利用指力快速刺入(适用于短针,如印堂、合谷)。《针灸大成》载“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强调双手配合可分散痛觉。

-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爪切法):左手拇指甲切压腧穴旁,右手持针沿指甲缘刺入(适用于短针,如足三里、内关)。

-挟持进针法(骈指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挟持针身下端(距针尖约0.5cm),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双手协同刺入(适用于长针,如环跳、秩边)。

-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提捏腧穴局部皮肤(如面部),右手持针从捏起处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如印堂、阳白)。

-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指将腧穴皮肤向两侧舒张(如腹部),右手持针从中间刺入(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中脘、关元)。

-管针进针法:将针置于塑料或金属管内,以右手食指弹压针尾快速刺入(适用于恐惧疼痛者,尤其儿童)。

2.行针手法

行针是针刺得气、调节经气的关键,包括基本手法与辅助手法:

-基本手法:

-提插法:将针从深层向上提至浅层(提),再从浅层向下插入深层(插),反复操作。要求“提插幅度3-5分(约1-2mm),频率60-120次/分钟,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角度和方向”。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则刺激强(泻法),幅度小、频率慢则刺激弱(补法)。临床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如足三里、委中)。

-捻转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顺时针)或拇指向后、食指向前(逆时针)单向捻转针柄(角度180°-360°),频率60-120次/分钟。注意避免单向过度捻转(易致肌纤维缠绕滞针)。捻转角度大、频率快为泻,反之为补。适用于大部分腧穴(如合谷、太冲)。

-辅助手法:

-循法:以手指沿经络循行方向轻循(如针刺合谷未得气时,沿手阳明大肠经从腕至肘轻推),可激发经气。

-弹法:以食指轻弹针柄(如弹钢琴状),使针体轻微震动,增强刺激(适用于留针时维持针感)。

-刮法:拇指抵住针尾,食指或中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或反向),可疏通经气(如针刺内关后刮针增强心胸部针感)。

-摇法:手持针柄左右摇动(如摇橹状),

文档评论(0)

伍四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