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暨送考试题(解析版).docxVIP

【历史】202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暨送考试题(解析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暨送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早期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以半地穴式单间房屋为主,房屋布局呈现“向心式”结构,中心为公共活动的大房子,而仰韶文化晚期的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和马家窑文化的甘肃永登蒋家坪遗址则分别出现连间长屋与双套间地面建筑。这反映了当时()

A.氏族公有制下集体生活模式强化 B.个体家庭逐渐脱离氏族共居形态

C.贫富分化推动社会等级制度形成 D.农业发展促进氏族人口规模膨胀

【答案】B

【解析】仰韶文化晚期出现连间长屋与双套间地面建筑,这意味着居住形式从早期“向心式”集体共居形态转变,反映个体家庭逐渐出现脱离氏族共居的趋势,B项正确;氏族公有制下集体生活模式强化与材料中房屋结构从集中向分散演变相悖,连间和双套间设计凸显家庭独立性,非集体强化,排除A项;贫富分化推动社会等级制度形成在材料中无依据,仰韶文化晚期虽可能出现分化,但房屋类型变化未直接关联财富差异或等级制度,排除C项;农业发展促进氏族人口规模膨胀虽是新石器时代背景,但材料聚焦建筑演变,双套间等优化空间利用,并非人口膨胀的直接反映,且未提及农业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2.据《左传》记载,“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天子、诸侯使用的乐器悬挂方式)、繁缨(诸侯使用的马饰)以朝,许之。”这反映春秋时期()

A.宗法观念逐渐瓦解 B.政治变革促进阶层流动

C.传统秩序受到冲击 D.儒家礼治观念得到普及

【答案】C

【解析】在春秋时期,周天子本应居于统治核心,其赏赐之物及礼仪有严格规定,材料中“王飨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显示周天子的赏赐行为已不如以往严谨,“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表明诸侯下属竟能得诸侯规格待遇,这些都说明传统等级秩序受到冲击,C项正确;宗法制度的核心是血缘亲疏与嫡庶继承关系,材料中礼器、马饰的僭越属于礼乐制度范畴,与宗法观念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政治变革如军功授爵、士人崛起等确实促进阶层流动,但材料中仲叔于奚的赏赐请求属于礼制破坏而非阶层身份变化,排除B项;儒家礼治观念在春秋时期尚未形成体系,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春秋末期,且材料中的礼制僭越恰说明礼治未被遵守,排除D项。故选C项。

3.下表为史书中南朝两位地方官的记载。据此可知,二者都()

史书

地方官

记载

《八闽通志》

昌国郡太守阮弥之

昌国初为蛮地,俗不知学。弥之教之稼穑,兴学校。家有诗书,市无斗器

《南齐书》

荆、湘二州刺史萧嶷

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南蛮园东南开馆立学

A.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生产 B.赈灾救荒造福境内百姓

C.教化民众促进社会进步 D.依法执政维护地方治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阮弥之“兴学校”、萧嶷“开馆立学”,均通过发展教育推动文化普及,属于“教化民众”的举措,因此两者的共同特点是教化民众促进社会进步,C项正确;仅阮弥之提及“教之稼穑”,萧嶷的记载中未涉及农业措施,非共同之处。排除A项;两则记载均未明确提到“赈灾救荒”,排除B项;阮弥之治理后“市无斗器”是社会风气改善的结果,而非“依法执政”的直接体现,且萧嶷的记载中无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4.下表中唐宋人口与耕地的数量在官方统计与实际层面的差异呈现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

人口数量

耕地数量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

北宋大观四年

唐天宝年间

北宋元丰六年

官方统计数额8700余万

4.84亿亩

4.617亿亩

学者估算实际数额

7000—8000万

约1亿

6.2—6.8亿亩

7—7.5亿亩

A.国家疆域面积的变化 B.土地兼并的发展

C.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 D.土地政策的调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部分人口为逃避赋税而隐匿不报,导致官方统计人口与实际差异大,北宋以土地财产为主征税,部分地主为逃税会隐匿土地,再加上北宋土地买卖频繁,官方耕地统计会大大少于实际数量,总之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使唐宋人口与耕地在官方统计与实际层面差异呈现不同特点,C项正确;国家疆域面积的变化主要影响耕地总量的地理分布,但材料中北宋疆域小于唐朝,而实际耕地却明显增长,说明疆域非主因,排除A项;土地兼并发展主要影响土地归属,对统计差异影响较小,排除B项;唐宋土地政策调整如均田制瓦解、不抑兼并等,主要改变土地分配方式而非统计方法,无法解释官方数据持续低于实际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5.顾炎武(1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人生长恨水长东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人生长恨水长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