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陶渊明写挽歌》
——陈翔鹤
制作人:孙世文
一、作者生平与创作陈翔鹤,四川重庆人。1920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同年专入北京大学。1922——1925年间参与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1927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在阪道上》、《鹰爪李三及其他》等。建国后,历任川西文化厅副厅长、川西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1954年到京任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协理事、《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主编。后期主要致力于文学研究,创作较少。本打算将庄子、屈原等十二为古代文化名人写成小说,但仅完成《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两篇,小说发表后,影响深广。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一个短暂的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局面。一部分知识分子借历史题材曲折表达自己心曲,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处境的感慨与反思。陈翔鹤塑造的是对滔滔浊世不愿合作而又无可奈何的知识分子,表达历史感受与个人感受的融合,彰显了一种真实的知识分子的生存样态,为解读其精神立场提供了很好的文本依据。写作背景
010203陶渊明的《挽歌》三首故事情节艺术特色二、《陶渊明写挽歌》赏析
(一)陶渊明的《挽歌》三首第一首是: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陶渊明的诗明白如话,造句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似枯而实腴,自然而有妙趣。
第二首是: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这首诗写的是人死后从入殓到停尸家中受祭奠的情形。紧接上篇,活着的时候,想喝酒杯常空。如今,在祭奠的案桌上,酒盈杯,肴摆满。想喝不能喝,想吃不能吃。亲人扶着棺柩哭,我口无音,眼无光。一旦出门去,葬在荒郊野外,长眠地下,暗无天日,与这个世界永别了。
第三首: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首诗通篇写送葬下葬的过程,突出写了送葬者。把墓地的环境、气份写得历历在目,把送葬者的表现也写得抒情合理。最后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说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下的一杯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可奈何这样的命运。陶渊明这样的豁达是空前的。
席间闲谈东林寺访友榻上凝思:写《挽歌》田间漫步(二)故事情节
在床上折腾一夜的陶渊明清晨起来后,回想起昨天因在庐山东林寺看了做法事内心感到特别不快而提前回家的情景;秋天瑟缩的寒气,使躺在过道间胡床上的陶渊明想起阮籍的《咏怀诗》,他告诉孙子小牛说,他再也不会去庐山了,听说亲家把他的诗稿拿去重抄,留作传家之宝,心中有些快慰;但对刺史王弘、檀道济等大官前来攀亲论友又感到由衷厌烦。描写了傍晚陶渊明与阿通儿、媳喝酒时,谈论朋友颜延之及与慧远和尚虽在生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还讲了一个和尚论道的笑话。三更醒来的陶渊明,为他的《挽歌》三首定稿后,又在继续推敲《自祭文》。
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再现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心理活动。1语言质朴平易,人物语言能突现性格特征。2第三个:《陶渊明写挽歌》的艺术特色
表现和肯定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刻画和赞赏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旷达宁远、清贫自守的性格。02《陶渊明写挽歌》的主题意蕴:01
三、陶渊明的性格特征分析A、崇尚自然,通脱达观。陶渊明原本对戒律很严、不爱钱财的慧远和尚看得很重,因为1、他写过五篇《沙门不敬王者论》,且博通六经,懂得老庄;2、不许拿富贵骄人的谢灵运入白莲社;3、竟敢同杀人不眨眼的贼头卢循“欢然道旧”,一点也不怕得附逆之罪的名声。所以他上庐山想和他谈禅论道,不料到了东林寺,看见大办法事的慧远和尚装腔作势的样子,以及毫不理会大家的“我慢”态度,感到非常不快。
与权利中心——不管是精神的还是政治的,保持一种疏离关系,以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立场不受时代污染。在庐山,当所谓的儒学之友,知名之士劝他入白莲社,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