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VIP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七年级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30分)

班级开展“寻味江都”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寻味江都·发现美好】

1.来江都吧!这里,早茶的蒸汽裹挟着三丁包的鲜香袅袅升腾,每一口都是生活的烟火气;古运河的碧波荡漾,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沿岸的老建筑承载()着岁月的记忆;非遗工坊里,匠人们的指尖流淌着传统技艺的精妙,让人感叹文化的传承之美。从清晨到日暮,从街巷到河畔,江都的每一处角落都藏着【甲】的美好。快来“寻味江都”,【乙】,让江都之美在你的记忆中绽放斑澜光彩!

(1)给加点字注音:承载()

(2)指出画波浪线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修改:“_______”应改为“_______”

(3)填入【甲】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妇孺皆知 B.鹤立鸡群 C.耐人寻味 D.绘声绘色

(4)根据语境,在【乙】处填写一个排比句。

【答案】(1)zài(2)①.澜②.斓(3)C

(4)示例:用脚步丈量,用味蕾感受,用心灵发现家乡的独特韵味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承载:chéngzài,意思是: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澜”的意思是大波浪,多用于与水相关的语境;而这里要表达的是色彩繁多、绚丽灿烂的意思,可知该处“澜”字错误。

斑斓:bānlán,意思是:灿烂多彩;因此“澜”应改为“斓”。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妇孺皆知:指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形容某件事流传很广,大家都熟悉。

B.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C.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D.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仿佛把人带进去一样。

文中甲处强调江都的美好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藏在角落中,需要去感受、去体会的;“耐人寻味”强调意味深长、值得琢磨,与“藏着”呼应,体现江都的美好需要细细体会,最符合语境。

故选C。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排比句。

根据“早茶的蒸汽裹挟着三丁包的鲜香袅袅升腾,每一口都是生活的烟火气”“古运河的碧波荡漾,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沿岸的老建筑承载着岁月的记忆”“非遗工坊里,匠人们的指尖流淌着传统技艺的精妙,让人感叹文化的传承之美”可知,分别从饮食(早茶)、历史(古运河)、文化(非遗技艺)三个角度展现了江都的美好;结合以上语境,【乙】处需要填写一个排比句呼应这些场景,强化对江都多维度美好的探寻。

示例:寻一味早茶的鲜香,寻一段运河的往事,寻一份非遗的匠心。

【景味江都?生态漫步】

2.研学小组化用本学期学过的古诗词,为江都美景拟写了创意对联。

小语:杨花漫逐榆钱舞,竹影轻摇荷露凝。

小文:商女隔江犹唱歌,渔灯照夜半虚席。

(1)小语创意对联中的上联化用了诗句: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请根据对联的知识和化用的古诗词内容指出小文创意对联中的不妥之处。

【答案】(1)①.杨花榆荚无才思②.惟解漫天作雪飞

(2)示例:对联讲究上下联的词性对仗,小文的对联中“犹唱歌”和“半虚席”词性不匹配;对联还要求仄起平收,小文的上联末字“歌”为平声(阴平),不符合“仄起平收”规则。另外,小文的上联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下联化用李商隐《贾生》中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句,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讽刺和诗人的怀才不遇,用来形容江都美景,意境不符。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榆、荚、惟、作”等字词容易写错。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知识及古诗词化用的合理性分析。

词性对仗不工整:对联要求上下联对应词语词性一致。小文上联“犹唱歌”中,“犹”是副词(表“仍然”),“唱”是动词,“歌”是名词,整体为“副词+动词+名词”结构;下联“半虚席”中,“半”是数词(表数量“一半”),“虚”是形容词,“席”是名词,为“数词+形容词+名词”结构。“犹”(副词)与“半”(数词)、“唱”(动词)与“虚”(形容词)词性均不匹配,违背了词性对仗的规则。

平仄规则不合:对联通常遵循“仄起平收”的原则,即上联末字应为仄声,下联末字应为平声。小文上联末字“歌”为阴平,属于平声,不符合“仄起”的要求,破坏了对联的平仄韵律。?

意境与主题不符:小文上联化用杜牧《泊秦淮》,原诗借“商女唱歌”表达对权贵沉迷声色、不顾国家兴亡的讽刺;下联化用李商隐《贾生》,原诗借“夜半虚前席”抒发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h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个人会员请填写与您文档内容相关的关键词作为昵称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