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内蒙古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历史研究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传统历史研究依赖文献整理与实证分析,而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拓展了史料的边界,更改变了历史认知的路径。
传统史学研究中,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往往受限于物理载体的保存状态与空间分布。敦煌文书的研究曾长期受制于写本的分散收藏,直到“数字敦煌”项目将3万余件文物高清数字化,学者们才得以在虚拟空间中完成跨地域、跨机构的比对研究。这种“数据化”不仅是简单的图像转换,更通过OCR识别、语义标注等技术实现了文本的结构化处理,使“可计算的历史”成为可能。例如,对《明实录》中“灾异”词条的词频统计,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的灾害分布图,能够揭示明代灾荒应对机制的时空特征,这种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史学“以例为证”的局限,转向基于大数据的趋势性分析。
数字人文对历史研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涉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传统史学强调“回到历史现场”的共情式理解,而数字技术催生了“远距离阅读”的可能。以清代江南地区的契约文书数据库为例,通过文本挖掘技术提取“田价”“租率”“中人”等关键词,结合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发现土地交易中的隐性规则——这些规则在单篇契约中难以察觉,却在海量数据的交叉验证中显现。这种研究范式不再执着于个别案例的深度阐释,而是关注历史现象的“总体性”特征,正如数字人文学者所言:“我们不仅要理解历史中的个体,更要理解个体如何构成网络,网络如何生成结构。”
当然,数字人文并非万能。历史研究的核心始终是“人”的活动,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服务于对历史本质的追问。某高校曾尝试用情感分析算法解读《红楼梦》人物对话的情绪倾向,却因算法无法捕捉古典汉语的隐喻与反讽而得出偏差结论。这提醒我们,数字技术是工具而非目的,历史研究者需要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保持平衡。唯有如此,数字人文才能真正成为打开历史认知新维度的钥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技术使史料突破物理限制,通过结构化处理实现“可计算的历史”。
B.“远距离阅读”借助数字技术关注历史现象的总体特征,补充了传统研究。
C.情感分析算法在《红楼梦》研究中的失败,说明技术无法介入人文领域。
D.数字人文是历史研究的新工具,需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间保持平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敦煌文书和《明实录》为例,论证数字技术拓展了史料处理方式。
B.清代契约文书的研究案例,具体说明数字技术如何催生历史思维变革。
C.文章末段通过反例强调数字人文的局限性,呼应开头“静默的革命”的判断。
D.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层层推进,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史学“以例为证”的方法已被基于大数据的趋势性分析完全取代。
B.没有数字技术的介入,就无法发现土地交易中的隐性规则。
C.数字人文视域下,历史研究既要关注个体,也要关注个体构成的网络结构。
D.只要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数字人文就能打开历史认知新维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启动“非遗数字基因库”建设项目。该项目以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那达慕等37项国家级非遗为核心,通过4K高清摄像、三维建模、AI语音识别等技术,对非遗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过程进行全记录。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不仅要保存唱词、曲谱等静态资料,更要捕捉传承人演唱时的喉腔震动频率、手指拨弦的细微动作,这些‘隐性知识’是机器无法直接生成的非遗‘活的灵魂’。”
材料二:
在通辽市科左后旗,蒙古族皮雕技艺传承人阿古拉的工作室里,一面电子屏正在实时显示他雕刻的每一道刀痕。“过去教徒弟,得盯着他们的手纠正角度,现在用3D动态捕捉设备把我的手法录成教学模块,学员戴上VR眼镜就能‘沉浸式’跟练。”阿古拉说,这种“数字孪生”教学法使学徒掌握基础技法的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数据显示,2023年内蒙古非遗传承人通过数字平台带徒数量较2019年增长240%,年轻学员占比从18%提升至45%。
材料三:
数字技术为非遗传播打开了新空间。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漫瀚调”民歌团队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开发“方言识曲”小程序——用户用方言哼唱片段,程序即可识别曲名并推送背景故事。2024年春节期间,该程序用户突破50万,相关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但也有学者指出,过度娱乐化可能消解非遗的文化内涵。某苏木(乡)的“祭火”仪式被改编成直播互动游戏,参与者为抢“虚拟火种”频繁打断仪式流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