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2课
插秧歌;
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
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走近杨万里,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引入
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3、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4、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
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
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写作背景
杨万里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
和动态,语言平易浅近,自然活泼,适当选
择、熔炼俗谚、口语入诗,幽默诙谐,形成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淳熙六年(1179年),杨万里由常州卸任
返回故里吉州,途径衢州时看到农人插秧的
场景,写下这首《插秧歌》。;
《插秧歌》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诵读诗歌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jia)。
唤渠/朝(zha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i)/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2.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移植。
匝:遍;满。
照管:照料,照看。;
疏通诗意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
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整体感知
前四句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后四句,作者除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外,还给它配上了画外音。“唤渠朝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事实上,农夫用别的话题将农妇支开了。“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便是农夫的答话。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没有时间歇息。话虽简短,意实明了。同时农夫还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结合水稻种植的基本步骤,《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请尝试赏析。;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请尝试赏析。
描绘了一幅紧张而忙碌的劳作画面:家中老少齐心协力,各展所长,配
合得天衣无缝。俗语有云“农时不等人”,插秧的时机直接影响到来年的收成。因此,每当插秧季节来临,无论男女老幼,皆需早起晚睡,全力以赴于农活。诗篇正是捕捉这一特色,运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全家老少弯腰插秧、聚精会神的情景。;
感受“手法美”
1.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这一联运
用了什么手法,又表现了怎样的效果呢?
巧妙地运用两个比喻,将草笠喻为战士的头盔,将蓑衣喻为
勇士的铠甲,这样的比喻生动而形象。它们不仅化静止为动态,
还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仿佛是生死攸关的场面,因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受“手法美”;
①比喻。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公开课】+重力与弹力+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 【公开课】分散系及其分离+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 【公开课】集合的概念+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 【公开课】集合的概念-+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 【公开课】牛顿第三定律+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ptx
- 【公开课】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二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pptx
- 【公开课】物质的量第二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 【公开课】氧化还原反应++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 【公开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 【公开课】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