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课堂实录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第5课《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课堂实录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实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学目标

了解新闻体裁特点,把握本文记叙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事件要素。

赏析文中环境描写、细节刻画及场面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与感染力。

感受我国海军事业的发展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重难点

重点:梳理新闻事件脉络,分析描写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难点:理解舰载机着舰的技术难度及事件的重大意义,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从“惊天一着”到“强国梦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新闻,记录了一个让全中国沸腾的时刻——2012年11月23日,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着,不仅写进了中国海军的历史,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母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板书课题《一着惊海天》,学生齐读)

师:看到这个标题,你们能感受到怎样的情感?

生1:“惊”字让我觉得这件事很震撼,像惊雷一样!

生2:“海天”说明场景在海上和天空,范围很大,很有画面感。

师: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这里的“一着”既是动作,更是象征——它象征着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走向远海护卫的突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现场特写,感受那惊心动魄的瞬间。

二、初读感知:梳理新闻脉络,抓住核心事件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划分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划分结果?

生3:我认为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背景介绍,说明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难度和意义;

第二部分(5-19段):着舰前的准备,包括塔台指挥、飞行员状态、气象条件等;

第三部分(20-25段):着舰过程,从“呼啸而下”到“尾钩挂索”的细节描写;

第四部分(26-30段):成功后的庆祝与意义升华。

师:你的概括非常清晰!这篇新闻采用“时间顺序+场景切换”的结构,既有宏观背景,又有微观细节。现在,请同学们聚焦导语部分(第1段),圈画出关键信息,完成这个表格:

时间

地点

事件

2012年11月23日

渤海某海域“辽宁舰”甲板

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

师:导语是新闻的“灵魂”。作者用“刀尖上的舞蹈”比喻着舰的危险性,用“一着”点题,既吸引读者,又暗示了后文的紧张氛围。

三、精读主体:聚焦“惊天一着”的细节描写

师:这篇新闻最震撼的部分,无疑是舰载机着舰的瞬间。请同学们默读第20-25段,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环境描写,将这一过程写得惊心动魄的?

(学生默读,圈画关键词句)

(一)品读动作描写,感受飞行员的“精准操控”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0段,其他同学注意作者对飞行员动作的描写。

(学生朗读)

生4:我注意到“调整姿态”“降低高度”“对准跑道”这些动词,说明飞行员操作非常细致。

师:这些动词背后,是飞行员对“毫秒级”精准度的要求。航母甲板只有200多米长,舰载机着舰速度却高达每小时200多公里,稍有偏差就可能机毁人亡!

生5:还有“轻轻放下尾钩”,这个“轻轻”让我觉得飞行员既紧张又冷静。

师:你抓住了细节的矛盾感!“轻轻”与“呼啸而下”形成对比,既表现了技术的娴熟,也暗含了生死一线的压力。

(二)分析环境描写,烘托“千钧一发”的紧张

师:作者多次描写海天环境,比如“涛声如雷”“战机呼啸”“甲板上的风撕扯着旗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6:这些描写让我感觉现场声音很大、风很大,环境很恶劣,增加了着舰的难度。

师:没错!环境描写不仅是背景,更是情感的催化剂。当“涛声”“风声”“战机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时,读者的心也会跟着揪起来!

生7:还有“阳光洒在甲板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这里的光线描写让我觉得飞行员视线受阻,更危险了。

师:你读得很仔细!光线、声音、风速……这些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高压考场”,而飞行员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刀尖上的舞蹈”。

(三)体会语言特色,感受“现场感”与“专业度”

师:这篇新闻中有很多专业术语,比如“阻拦索”“尾钩”“着舰姿态”。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术语?

生8:用术语显得更真实,让读者觉得这是现场报道,不是编的故事。

师:对!新闻语言讲究“真实性与专业性”。但作者并没有堆砌术语,而是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让专业内容通俗化。比如——

(投影展示例句)

“舰载机像一只归巢的鹰,精准地扑向甲板。”(比喻)

“阻拦索‘唰’地一下弹了起来,像一条绷紧的橡皮筋。”(拟声+比喻)

师:这些描写既专业又生动,让我们仿佛能看到画面、听到声音。这就是新闻语言的魅力!

四、探究意义:从“一着”到“强国盾牌”

师:同学们,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仅仅是一次技术突破吗?它背后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意义?请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和你的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