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前言:换药不是“小操作”,是外科医生的“必修课”演讲人
01前言:换药不是“小操作”,是外科医生的“必修课”02病例介绍:从一个“不省心”的切口说起03护理评估:从“看、触、问、查”里找线索04护理诊断:问题要“准”,才能“有的放矢”05护理目标与措施:从“换药”到“愈人”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防”大于“治”07健康教育:“授人以渔”,才能减少复发08总结:换药是“技术”,更是“温度”目录
2025新入职医生外科换药医学查房课件
(站在讲台前,手指轻点鼠标,屏幕亮起第一张PPT,标题是“外科换药:从操作到人文的治愈艺术”。我转身看向台下二十来个新入职的年轻医生,他们白大褂还带着新洗的浆洗味,眼神里既有期待也有紧张——像极了十年前第一次跟老师学换药的我。)
01前言:换药不是“小操作”,是外科医生的“必修课”
前言:换药不是“小操作”,是外科医生的“必修课”各位学弟学妹,我猜你们拿到这个查房主题时,可能会想:“换药?不就是拆纱布、擦碘伏、贴新敷料吗?有什么好学的?”但我要先给你们讲个我刚入职时的教训。
2016年,我在普外科轮转,管床收了一位65岁的直肠癌术后患者。第一次独立换药时,我看切口愈合得不错,碘伏擦得飞快,纱布随便一盖就结束了。结果第二天晨间查房,患者攥着我的白大褂袖子说:“大夫,昨晚切口火辣辣地疼,我没敢碰,就怕感染。”我掀开敷料一看,切口边缘有点发红,渗出液把纱布粘得死死的——原来我消毒时棉签压得太用力,把新生的表皮蹭破了;敷料也没选对,普通纱布吸不住渗液,反而成了细菌的温床。那天老师拍着我肩膀说:“换药不是机械操作,是观察病情的‘窗口’,是和患者
前言:换药不是“小操作”,是外科医生的“必修课”建立信任的‘桥梁’。你糊弄敷料,患者就会糊弄你。”
这句话我记了十年。外科换药,本质是通过规范操作促进创面愈合、预防感染,同时动态评估病情变化的关键环节。对新医生来说,它是最基础的“临床第一课”:你得学会观察渗出液的颜色(是清亮的浆液性,还是浑浊的脓性?),摸得出切口周围皮肤的温度(正常该是温的,发热可能提示感染),听得到患者说“有点痒”背后的潜台词(可能是愈合期的正常反应,也可能是过敏)。更重要的是,你要通过每一次弯腰、每一句“疼吗?我轻点儿”,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
所以今天的查房,我们不仅要学步骤,更要学“观察”“评估”和“共情”——这才是换药的精髓。
02病例介绍:从一个“不省心”的切口说起
病例介绍:从一个“不省心”的切口说起(切换PPT,显示一张切口照片:下腹正中,长约12cm,缝线已拆除,切口中段约3cm范围红肿,可见淡黄色渗液,周围皮肤有散在红疹。)
这是我上周管的患者,张阿姨,68岁,因“结肠腺癌”行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第7天拆线。拆线当天患者主诉切口“有点烧得慌”,值班医生查看后认为“无明显感染”,仅更换普通纱布。但术后第8天晨间查房,患者体温37.8℃,切口渗液增多,家属急得直问:“是不是手术没做好?”
我们再详细梳理病史:
?基础情况:糖尿病史10年,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目标应≤6.1);营养状况:BMI22(正常),但白蛋白32g/L(正常>35),提示轻度低蛋白血症;
病例介绍:从一个“不省心”的切口说起?手术情况:手术时间3小时,术中出血50ml,切口为Ⅱ类清洁-污染切口(可能污染);
?术后用药:头孢呋辛预防感染,未用抗凝药;
?主观症状:患者自述“这两天切口比前几天更疼,尤其是晚上躺着的时候,翻身都不敢用力”。
(点击鼠标,下一张PPT是切口的动态变化图:术后第3天切口干燥,第5天局部轻微红肿,第7天渗液出现,第8天渗液量约5ml/日。)
看到这里,你们应该能猜到:这不是单纯的“术后正常渗液”,而是一个正在进展的切口感染——而它的“预警信号”,其实在术后第5天就出现了。
03护理评估:从“看、触、问、查”里找线索
护理评估:从“看、触、问、查”里找线索(拿起桌上的换药包,取出镊子和纱布,模拟操作)
新医生最容易犯的错,是“只换敷料不评估”。换药前、换药中、换药后,我们都要做系统评估——这是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关键。
1.全身评估:患者不是“切口”,是“整体”
?生命体征:体温(张阿姨37.8℃,提示低热)、心率(92次/分,正常高限)、血压(130/85mmHg,正常);
?实验室指标:血常规(白细胞11.2×10?/L,中性粒细胞78%,提示感染)、C反应蛋白28mg/L(正常<10)、血糖(空腹7.5mmol/L,控制不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