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牡丹图轴》-沈周1507年绘南京藏本水墨牡丹花卉图高清大图赏析.docxVIP

沈周《牡丹图轴》-沈周1507年绘南京藏本水墨牡丹花卉图高清大图赏析.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沈周《牡丹图轴》-沈周1507年绘南京藏本水墨牡丹花卉图高清大图赏析

《牡丹图轴》,明代/1507年,沈周,立轴,纸本设色,纵150.4厘米,横47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牡丹图轴》为水墨设色折枝牡丹一株,画作的上方是更大面积的题跋,为沈周的自题和薛章宪的和题。据张珩先生的《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所载,此作中薛先章的题跋曾被吴湖帆裁去,而牡丹花亦被吴氏添以紫色,后虽将薛题复原,洗去后添紫色,但这对沈周晚年佳作的损坏不可避免。虽然这幅画受到了一些损伤,但基本保持了原貌,可以作为真实可靠的研究对象。

根据沈周和薛章宪的题跋可知这幅画的创作过程:正德改元(1506年)江阴薛章宪来到苏州,但西轩所植玉楼春牡丹已经过了花期,沈周和他只能对着余瓣残存的牡丹花把酒留恋。此时,薛章宪邀沈周作《惜余春慢》小词,沈周即兴而为,薛即和作一篇。次日,风雨后的牡丹花零落殆尽,两人再度饮酒并作词唱和,感慨牡丹花的逝去。第二年,沈周与又与京口陶公辅“复对残花,以修昨者故事”,又填《临江仙》词一阙,并为缪复端画玉楼春牡丹,尔后抄录前作《惜余春慢》与新作《临江仙》三词为赠。此后,缪复端携此图请薛章宪补和《临江仙》,薛并将三阙和词题于画上。至此,才完成了观花、酌酒、畅怀、赋词、作画、题赠这一系列文人间雅集记录的《牡丹图》轴。

南京博物馆藏本《牡丹图轴》作于正德二年(1507),沈周81岁,与作故宫本《牡丹图》轴时的心境已大不相同。此时,长子沈云鸿已去世五年。并且,这几年“不幸衰飒年,数畸遭祸奇”,沈周的亲人也连接逝去。他感到孤独无依,家中的负担又落到他肩上。沈周的身体状况亦极为不佳,其孙子、次儿或蠢或痴,他对家庭的前景充满了忧虑,似乎感到了家门衰败的气息。并且,他也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就在他作南京本《牡丹图》轴的前一年,沈周就在请苏州画师为自己所绘的《沈周半身像》轴上自题:“苟且八十年,今与死隔壁。”在这种境况下,年老体弱的沈周才有了画作上的三阙词:

《惜余春慢》

院没余桃,园无剩李,断送青春在地。临轩国艳,留取迟开,香色信无双美。何事香消色衰,不用埋冤,是他风雨。苦厌厌、抱病佳人,支倦骨酸难起。

尽满眼、弱瓣残须,倾台侧、当嫣红烂紫。令人可惜。十二栏杆,更向黄昏孤倚。只见东西乱飞,随例忙忙,何曾因子漫劳渠。吊蝶寻蜂,知得断魂何许。

《惜余春慢》

艳比妃杨,仙疑白李,岂称贺家贱地。东君顾恤,开及茅堂,依旧之才之美。应是书生命悭,故故先飘,依然红雨。悄西阑、堕者难拈,倾者无难扶起。

想昨日、羯鼓豪门,山殽池酒,宾朋金紫。今番今日。一体无聊,富贵怅可堪依。打算荣枯盛衰,了自有时,何消筹子漫填愁。且赋新词,命作惜春还许。

《临江仙》

昨日把杯今日懒,可堪残酒残枝。埋寃风当玉离披。顿无娇态度,全有病容姿。

恼得吾侬搔白发,带花落地垂垂。此花虽落有开期,不教人不惜,人老少无时。

此时词中的牡丹已不再是68岁看到的“微露腮”“露香脉脉”“烂漫盈目”的牡丹,而是“香消色衰”,没有了“娇态度”的“抱病佳人”。昔日的繁华,“羯鼓豪门,山殽池酒,宾朋金紫”,也是“荣枯盛衰,了自有时”。沈周从慨叹牡丹的花开花落中,想到了自己“人老少无时”,以及整个家族即将没落的命运。这种感伤的情怀亦表现在画中,本来重台繁复的玉楼牡丹,沈周只绘有稀疏的一层,且花瓣的势态都向下,使画面呈现出衰败的气氛。实际上,正如沈周预感到的那样,两年之后沈周故去,之后不久,三代鼎盛的沈氏家族随之没落。其实,沈周在68岁的时候也画过败落的牡丹,也就是他画故宫本《牡丹图轴》轴的那一年。此画已佚,但还是可以从其题诗,推断出大致情形。

文档评论(0)

liuzhouz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