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唯物史观;二、高考考情分析;;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夏朝;2.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背景;法律是维护贵族统治的工具,法律不公开,贵族拥有解释法律的特权、免于刑罚的特权。;1.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打破了原来“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传统,提出了“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执法原则,且要求吏民共同守法。由此可知,当时法家主张

A.加强统治秩序 B.实现国家统一

C.追求自由平等 D.维护民众利益

2.法和律自古以来就不同。夏、商、西周直至眷秋时期称法律为刑:春秋战国之际,改称法律为法:商鞅变法时进一步改法为律。此后,自秦汉至明清,除宋朝律典称刑统,元朝称通制、条格等外,其他各个朝代基本都称法律为律。古代“刑→法→律”演变趋势的合理解释是

A.反映法律名称的变化 B.表明社会的本质变化

C.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 D.说明治国思想的质变;代表;孟子与梁惠王;1.(2021天津)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2.韩非子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论述:“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社会才能安定。”材料说明

A.中国法律体系比西方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B.西方法律对近代法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C.中西方法律都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要目的

D.中国法律十分严苛并且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商鞅在魏国李悝《法经》基础上,“改法为律”。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

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汉朝初年,袭秦律,制成《九章律》,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引礼入法)”。;情况:魏明帝减省律令,司马昭时对《魏律》进一步减省;魏晋时期,“十恶”

等纳入法律条文或制度;律令儒家化(纳礼入律)是最重要的变化。;晋制《晋律》时,第一次将礼中的“服制”列入律典中,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五服”,即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称“五服”。

“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是:服制愈近,即血缘关系越亲,以尊犯卑者,处刑愈轻;相反,处刑愈重。服制愈远,即血缘关系疏远者,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唐朝法律:;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唐律疏议》对监察官员受财行为的入罪门槛非常低,受财一尺即予处罚,而“一尺”的数额要求基本上等同于没有数额限制。《唐律疏议》的上述规定

A.强调对官员的轻罪重罚

B.有助于推动吏治的清明

C.凸显监察官的政治地位

D.逐渐杜绝官员职务犯罪

2.西晋时期,法律规定“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也”,处理亲属相犯的刑事案件时,需要按照“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这体现出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约法省禁,慎刑慎罚

C.引礼入律,礼法合流

D.律为正文,例为附注;朝代;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2024北京)“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2.(2024甘肃)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A.深受儒家影响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D.意在托古改制;3.(2024重庆)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喜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