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红烛-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第2.2课 红烛-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2课红烛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3.赏析诗歌语言。

1.朗读、鉴赏课文。

2

.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背景解读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红烛》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作者经历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整体把握

全诗9节分5层,请概括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1):赞美烛之红,提出自我要求。

第二层(2—3):对红烛的误解与醒悟。

第三层(4):红烛燃烧的作用。

第四层(5—7):对红烛泪流的深刻思考。

第五层(8—9):总结红烛的奉献精神。

1、问题:《红烛》和第二课其他三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何明显的区别?

明确:相对于其他三首诗歌,《红烛》的形式相对齐整,节和句相对匀称。每一节都以“红烛啊!”来开头,情感在节句间层层递进。诗中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节奏美。这与闻一多所倡导的诗歌理论有关。他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提示:拓展延伸: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胡适倡导自由体的白话新诗,使得诗歌无统一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20年代郭沫若等人的诗歌尽显五四时期狂飙突进之风,如《站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先生批评散漫没有形式的诗歌,强调诗歌音乐的重要性,新格律诗理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所谓格律诗即具有精巧的布局,以艺术的方式将诗歌的美表现出来。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指出格律注重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艺术化。视觉指诗歌的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听觉指音尺、平仄、韵脚等。最后他提出了“三美”诗歌理论。音乐美指诗歌的音节和节奏的整齐;绘画美指辞藻运用之美。他认为诗歌应运用华丽且具有色彩的辞藻来增强诗歌的画面感,在画面之中又具备深远的意境。“建筑美”则不拘于格式,强调形式与诗歌的精神相互融合。

2.“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开头引用诗句是为了确立诗歌的整体基调,为之后的情感的宣泄做铺垫。假如诗人在开头就大肆地表达“红烛啊!”的热烈的情感,这未免有些突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意是表达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在这里是借用文学作品中蜡烛牺牲和奉献的象征意义,说明了诗人对蜡烛“烧蜡成灰”的高度认可。下文是诗人对红烛的逐渐认识以及情感的层层递进。

3.红烛”与“蜡炬”这一古典意象有何不同?诗人赋予蜡炬新的含义,这新的含义是什么?

红烛相较于蜡炬多了色彩:红色。红色有何特别的象征意义?

诗歌的第一节写的是红烛的颜色。“这样红的烛!”,强调的是蜡烛的“红”,这“红”指的是什么我们暂时不知。接着“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将诗人的心与红烛的心相比较。接着诗人反问:诗人的心要怎样才能达到红烛的红?同样是诗人对自己的质问,他希望自己也能够达到红烛这样的赤诚。因此我们可知“红”象征着赤诚。红烛的红是诗人眼中理想的颜色,也就是诗人理想的赤诚,这份赤诚结合诗人的内心即理想的人格。由此可知,红烛的颜色隐喻着诗人理想的人格。

在李商隐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蜡炬的“灰”和“泪”都表达着诗人的相思之苦。杜牧在《赠别》中写道“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它将蜡烛拟人化,写蜡烛为人的离别流泪表现诗人与所爱分别时的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喜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