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原型与转型:一个长时段的分析.docx

中国社会原型与转型:一个长时段的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中国社会原型与转型

一个长时段的分析

?

?

????内容摘要:社会原型研究是社会转型研究理论根基的历史追问。和合本位、仪礼本位、宗法本位和土地本位构成了中国社会原型,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石和母本,在“历史时空”的延续和发展中,由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及外来文明的冲击其表现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异,但中国社会的“基因”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社会结构的变迁是社会原型转型的重要外在因素,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四大标志构成了社会原型转型的四个阶段。

?

????关键词:社会原型;社会转型;社会发展;历史分析

?

????有关社会转型的话题已是近20年来中国社会学研究着力最多的一个方向之一,然而学界关注的焦点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对中国社会自性的转型研究目前还未真正展开。所谓“社会自性”,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特质,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在一定的文化传统、治理体制乃至区域地理气候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驱动下所形成的社会独特原则,它包含了诸如如何对待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态度和意识,是一个特定社会区域里的社会观和方法论。

?

????社会自性受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发生变换。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从长时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以秦制建立为标志的皇权时代、以共和体制建立为标志的民国时代、以新中国成立苏联式社会主义体制建立为标志的单位制时代和以改革开放国策实施为标志的市场化时代。每个时段或长或短,但对于中国社会自型转型的影响意义却是同样重大的。

?

一、中国社会原型及其立论基础

?

????所谓中国社会原型亦即中国社会转型的母本,是中国社会特质的原初状态,它实然是对中国社会历史渊源的理论追问。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思想形成的原典时代,在那个动荡的岁月经过对“三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反思形成了中国社会典型的和合本位和仪礼本位为核心内容的大传统社会特质,但在中国社会的长期演变中,宗法本位和土地本位又占据了中国小传统社会特质的核心内容。因此分析中国社会的自性必须从大传统和小传统的二分法中来挖掘。现分别概述之。

?

????从大传统的视角而论,中国社会的原型是和合本位和仪礼本位。所谓和合本位是指中国社会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和”即多样性,“合”即融洽和统一。它不仅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更主要是指国人处理问题方法论和异质文化吸收的多元和统一性。中国古史中常见“虞夏商周”的联称,说明三代之前有个以虞舜命名的虞代,暗示着中华文明的成长从那时已经开始,而据考古学提供的证据,那时正是龙山文化中晚期1。龙山文化起源于陕西的仰韶文化,是以中原为主要区域的华夏集团生活方式。后来其中心区逐渐向东发展,约在公元前2800-2400年中心东移的华夏集团与现今苏鲁豫冀边界的部分东夷部落发生大规模冲突。一直到中原龙山文化中期以后,苏鲁豫冀边区才逐渐过度为山东龙山文化,实现了黄河流域的文化大融合,为两大集团的主要部落联盟即中华民族主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尧舜之时,三苗已成为南方的一个强邦,与夷夏联盟时盟时战,禹任盟主之后,对三苗集团大力讨伐,不仅讨灭了三苗集团,而且“亡其姓氏”,之后禹任众邦霸主,豫冀为主划定九州。后虽频繁分裂反复,但以中原文化为本的中华民族多样性统一格局却未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角度看,和合本位又奠定了中国家庭制度的基础。《大学》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它把修身看作根本,实际上修身的内容还是家庭制度所要求的,家是社会生活的主轴。尊尊亲亲观念,即孝、悌、慈都是以和合为基础而产生的。从家庭关系出发,士林阶层又着手探讨“人伦”,亦即人与人关系的秩序。孟子说“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大致包括了当时社会上最主要的个人关系,但要注意这五伦是以和合之道为宗旨,而且都是强调一种多样对立中的统一。和合本位在当时社会的表现形式就是“家国同构”、家庭主义和和平自然主义。

?

????所谓仪礼本位是指中国社会多以形式代替内容、表象代替实质,追求表面的浮华。中国人“面、命、恩、派”四面一体的文化特性就是仪礼本位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林语堂先生曾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具有15个方面的特点,即稳健、单独、酷爱自然、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多生多育、勤劳、节俭、热爱家庭生活、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和耽于声色。他认为,中国人在本性上是属于道家的,而在文化上则属于儒家,上述15个特点正是儒、道相互作用的结果3。抛开林先生的偏颇性不论,他在这里实然是指出了仪礼本位对中华民族性塑造中的重大影响。从大传统而论,仪礼本位发端于孔子的学说。面对“礼崩乐坏”的战乱春秋,孔子深感到“世风之日下”、“人心之不古”,于是愤然强调“克己复礼”,追寻“三代”时期的仪式和伦理,他说“周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85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