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莱崇儒毛氏家族史.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莱崇儒毛氏家族史

明清时期,作为莱州府治所的掖县,文化鼎盛,望族迭出。曾任明嘉靖首辅的毛纪家族——东莱崇儒毛氏家族,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毛纪先辈出身寒门,他继承父辈的崇儒家风,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嘉靖初年官至首辅。在其影响下,毛氏家族也从社会下层逐步崛起为一个“或先世显室,或当躬炫赫,耆德硕学,远近交仰…蜚声郡邑、世泽永绵”的望族。同时,毛纪及其子孙们又抱持长远的眼光,通过重文崇教、道德垂范、强化宗族认同感、与志同道合的文人名士交游、与当地官员及其他著姓大族之间联姻等途径,基本实现了家族的长盛不衰,并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名门望族辈出的时代

毛氏家族的兴起、发展,与明清时期科举制兴盛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掖县历史上,明清时期是一个文化灿烂、望族辈出的时代。关于望族,学者多有论述。如吴仁安指出:“所谓望族,即颇有声望的缙绅官僚地主阶级家族,其中不少的望族士大夫乃当时的社会精英,……他们的所作所为足可以影响一方乃至全国。”再如江庆柏也指出:“望族,是人们对地方上有重大势力或重大影响的家族的通称。……凡在文化素质、道德规范、科举仕宦等方面表现突出、可资称道的家族,也都可认为是望族。”毛氏家族作为诞毓首辅、进士举人不乏其人的大家族,称作名门望族,自是名副其实。而要深入论及毛氏家族,就必须先介绍一下其所处时代的基本情况。明朝建立后,上至朝廷,下至府县,均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据有关的统计,明代山东共有书院92所,清代共有书院216所。作为莱州府首邑的掖县,“自郡庠而外,亦崇建学宫,重以师儒”。同时,许多家族自身也崇文重教。到明代中后期,许多精英人士通过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步入政坛,出现一股宦高潮,涌现出许多为掖县人民津津乐道的名臣、乡贤。有明一代,山东一省共出进士1825人,其中掖县占60人,在山东省百余个州县中位列第四名,仅次于青州府治所益都县(77人)山东省城历城县(69人)和运河沿岸重镇临清州(64人),可谓遥遥领先。明清鼎革之际,一些望族子弟坚守臣节,不仕清廷,加之许多教育设施遭到战争破坏,一度“人文不振,士习颓靡”。其后的康、雍、乾时期,宇内一统,国力鼎盛,掖县作为登莱青道治所,跃成为登莱青三府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府学、县学得到重新修葺,北海书院等一批新的书院相继建成,重教兴学的观念被重新宣扬,许多望族重振昔日雄风,出现了“皓首穷经,英姿夺帜”、“茂宰伟人”的局面。乾嘉之际,在掖县人翟彤辉的建议下,当地“建魁星塔于文峰山巅”,极大地鼓励了当地学子读书上进,又有一些寒门子弟通过科举仕宦为家族赢得了荣誉。因此,明清时期的掖县名门望族辈出,以毛氏、赵氏、张氏、王氏、林氏、吕氏、侯氏、姜氏、宿氏、刘氏、李氏、翟氏等家族为代表,他们或政治地位显赫,或文章气节传家,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名门望族与科举仕宦

自隋代开科取士至晚清废科举行新学,科举制延续了整整1300年。科举作为仕宦的基础,“是望族世家崛起兴盛的基础,是各家族保持繁盛的关键”。明清时期,掖县共出进士97人,他们中的多数人进入仕途,有的取得了较高官职,成为影响一时的政坛要员,其家族也成为了著名的科举仕宦之家。

赵氏家族:崛起于明隆庆、万历之际。第六世有赵燿、赵焕、赵灿三兄弟,时称“东莱三凤”。其中:赵燿(1539-1609),隆庆五年(1571)进士,曾任山西按察使,官至都察院巡抚保定右佥都御史,“以尽瘁陨身”。赵焕(1541-1619),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居官五十余年,“多所建立,清操亮节,始终如一,士论重之”。赵灿(1550-1579),万历元年(1573)举人,选授国子监司业,惜未任早卒。赵燿、赵焕兄弟二人归省时,“封翁及太夫人皆年逾九旬,犹康强如故”,有人赠寿联云:“父期颐,母期颐,共祝百龄烦百职;兄极品,弟极品,荣颁双诰慰双亲”,可见赵氏家门之盛况。赵耀长子赵胤昌(1571-1637),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官至川陕经略,生五子皆入仕,人称“赵氏五龙”,即:赵士元(1589-1657),官至泉州知府;赵士亮,官至顺天府丞;赵士宽,官至庐凤颖兵备事;赵士完,官至南明兵部侍郎、东阁大学士;赵士冕,官至镇江知府。进入清代,赵氏家族仍不乏科举方面的姣姣者,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赵士亮玄孙赵凤辉、赵凤彩,“兄弟同榜举人”

张氏家族:早在明初,第四世张贞、第五世张清即考中举人,并出任地方官。传至明清之际的张孔教、张忻、张端祖孙三代,愈发兴盛:张孔教(1567-1638),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张忻(1590-1658),天启五年(1625)进士,曾任明代最后一任刑部尚书,降清后官至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巡抚天津右副都御使;张端(1617-1654)崇祯

文档评论(0)

138****16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