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楚-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七课 考证学.pptVIP

项楚-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七课 考证学.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答客问中》: “天下有比次之书, 有独断之学, 有考索之功。” ;壹;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史. 北京:中华书局,1994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陈其泰. 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罗炳良. 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研究.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郭英德,于雪棠.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一节 概述;(一)“考”、“证” “考”,本义是“老”,《说文解字·老部》: “考,老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凡言寿考者,此字之本义也。”引申为“考察”。或作“考核”、“核实”。 “证”,本义是“告发”,《说文解字·言部》:“证,告也。”引申为“验证”,《广雅·释诂》:“证,验也。”又引申为“证据”、“凭据”。;(二)何谓“考证” 定义:考证是指研究历史、语言等的一种方法,根据事实的考核和例证的归纳,提供可信的材料,得出可靠的结论。 “考证”一词,在宋人著作中经常使用。欧阳修《传易图序》说:“《易·需》之辞曰:‘需于血,出自穴。’……是皆险怪奇绝,非世常言,无为有训故、考证,而学者出其臆见,随事为解,果得圣人之旨邪?”范成大《吴郡志》有“考证”一卷,王应麟著有《汉艺文志考证》。;(二)何谓“考证” 考证或作“考信”、“考正”、“考定”、“考校”、“考实”、“考较”、“考究”、“考核”、“考述”、“考据”、“考异”、“考订”等。 考证 求真 伪误 辨伪;考证学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代。周必大《毛拔萃洵文集序》说:“大抵考证之学,易差难精,亦在乎秉笔者审之而已。”又《亲征录》:“(郑)樵好为考证伦类之学。” 或称为考核学、考据学、朴学、实学、汉学、制数学、名物典制之学等。不同的名称侧重不同。; 考证学的范畴 1、指学问之全体 段玉裁《娱亲雅言序》:“考核者,学问之全体,学者所以学为人也。???考核在身心性命、伦理族类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 段玉裁《戴东原集序》:“义理、文章,未有不由考核而得者。……盖由考核以通乎性与天道。既通乎性与天道矣,而考核益精,文章益盛。”; 考证学的范畴 2、指考证语义、名物、典制等具体内容的学问 江藩《经学入门》说:“考据者,考历代之名物、象数、典章制度,实而有据者也。” 《汉语大词典》对考据学的解释是:“运用考据方法,对古籍语义和历代名物典章制度进行研究、考核、辨证,以期确凿有据的一种学问。”; 考证学的范畴 3、指对文献典籍所作包括义理在内的各种内容的考证研究工作 钱穆《史学导言》:“其实老子、庄子、墨子、先秦各位大思想家,都有他们一套考据。他们的思想言论,也各有来历,各有根据,都不是凭空而来。那亦即是考据。”其《学与人》:“考据应是考其义理。” 李时岳《史料的考订》说:“考据学实际上无非是以考核辨正古籍字义和历代名物典章制度为中心的整理、疏通、诠释、审查、批判古代文献的工作,即历史资料的考订工作。”; 考证学的范畴 4、将考证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但对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各不相同 代表人物及观点出处: 阮元《晚学集序》 顾颉刚《古籍考辨丛刊序》 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 总结:本书采用狭义考证学概念→文献考证学→探求“事实”与“文献”之“真”与“详”。 ;(一)春秋战国——萌芽时期 孔子注重文献的考证,强调多闻阙疑,无征不信。《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韩非子·显学》称:“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所谓“参验”就是考证。;(二)秦汉时期 背景1:由于秦始皇焚书和秦汉之际战乱,文献屡经散佚,古籍整理中大量使用考证方法。 司马迁《史记》 背景2:东汉时期,随着古文经学的发展,考证之学大兴于世。 郑玄遍注群经;(三)魏晋南北朝 经史考证成果丰硕: 王肃开创利用文物考证的先例 何晏《论语集解》首创集解体例 韦昭《国语解》、郭璞《尔雅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和郦道元《水经注》等著作引证丰富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明确表述了《三国志注》的体例和内容:补阙;存异;矫妄;论辩时事当否及《三国志》疏误。;(四)隋唐时期 集成多而开创少: 孔颖达《五经正义》(“疏不破注”的原则) 集汉魏南北朝考证学成果之大成 颜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